基因测序的昨天、今天、明天

会议题目:NGS的未来蓝海与现实突破

主办方:CHC医疗咨询与IVD联盟 

会议嘉宾:

朱师达-华大基因副总裁、肿瘤事业部总经理

张江立-鹍远生物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王海蛟-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

于洋-诺禾致源副总裁

段云-山蓝资本执行董事

会议议题:

1、中国NGS市场现状如何,在哪些领域有较好的临床应用?

2、在这些领域,产业链国产化程度如何?

3、如何改变肿瘤NGS基因检测的内卷现状?有哪些新的产业蓝海?

4、如何看待NGS市场前景?如何改变NGS“有前景但不挣钱”的未来发展与现实矛盾?

主持人:

最近几年,个人感觉NGS行业已不如前些年火热。各位分享一下,最近这段时间,各个赛道发展的状况,包括行业状况、市场竞争情况、临床的接受程度各个方面。


朱师达:

从奥巴马提出精准医学的概念之后,国内也在快速跟进。可以看到很多公司在这几年也快速发展。发展的路径主要有两块:(1)送检服务;(2)医院合作共建。这些年,随着技术的成熟、医院自身发展的诉求、医院监管方向的需要,医院合作共建、院内自检是一个大的趋势。业内头部公司,也纷纷绑定自己的合作医院,去探索医院本地化检测的可能方案。

临床教育比较成功:临床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这得益于整个行业的努力。专家、医生的参与,也让精准医学的概念更加普及,让更多患者了解到这些检测的必要性。也可以看到每一年的检测量在快速增长。

监管与支付:目前遇到一些困难,在往前推进,但滞后于临床应用等其他方面。


于洋:

目前NGS行业,从科研应用走到临床应用段,时间并不长。

科研端,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技术和产品方向,比如单细胞测序、时空转录组测序等。总体说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NGS依然是一个很有活力的行业。如果把视角放到全球,目前国内公司在海外的占比还是非常低。例如,诺禾在美国仅占到百分之几的科研市场份额,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对于科研领域,海外的市场十分广阔。

临床端,从最早的NIPT、遗传病,到现在肿瘤早筛、PGS等,目前在各个应用赛道上都有很多公司布局,竞争也非常激烈。业务模式、监管也在不断推进和探索中。

张江立(肿瘤筛查领域):

在过去几十年里,NGS技术本身、以及应用层面,都有非常大的发展。

从临床应用来看,遗传方向主要是从遗传筛查到遗传诊断;肿瘤方向,从早期的用药指导,到目前向两头走,一头往筛查走,一头往复发监测走。目前的一些挑战:

(1)海量的信息的分析解读:高通量测序所呈现的信息海量、而且复杂,如何从这些信息中,筛选到和我们关注的问题相关的信息,对于生信分析流程、产品研发都比较有挑战;

(2)成本:尤其对于肿瘤筛查。对伴随诊断来说,成本可能并没有那么敏感,因为受检者明确知道自己已经确诊了肿瘤,对于他来说,是寻求一个最佳的治疗方案。

而对于当下健康人群、暂时的高危人群,大部分人还是不愿意花大几千甚至更多的钱,去做检测。所以对于肿瘤筛查而言,检测成本(终端价格)变得非常重要。

现在,我们的检测成本受上游厂家的限制比较多,但目前有一些好的趋势,比如华大智造、海外一些新兴的高通量测序企业。我们希望,在越来越多的上游厂家的参与下,把检测成本降下来,让老百姓能够支付得起,降低整个筛查的成本。

(3)产品注册申报的挑战:目前全球还没有一个基于NGS的癌症筛查产品获得主管部门的批准。美国相关产品在推进中。希望和中国的监管部门、企业共同努力,共同推动相关法规的完善和注册的进程。

(4)LDT模式:在未获注册批准的情况下,产品只能以LDT的形式推向市场。LDT在国内呼声很高,但千呼万唤还不出来。国家大的法律层面、医疗器械的监管条例,已经有所松动,但是在执行层面,目前中国没有一个省出台了详细的实施细则,导致在中国的监管环境下,使用LDT的方式来推进NGS产品的临床应用,还是存在后顾之忧。


王海蛟(从投资领域来看):

我们是2014-2015年开始关注这个领域,当时那个时间点,大家对这一块还是非常感兴趣,投资人充满了期待。这些年,应该是在企业家、投资者的共同推进下,这个领域发展迅速,同时也容纳了很大的泡沫。过去几年,行业也一直在消解这个泡沫。

不管是已经上市的燃石、泛生子,还是生殖生育领域的华大、贝瑞,包括科技服务的诺禾致源,现在的市场表现,和当时投资人给定的估值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应该说大家都没有赚到钱。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我自己总结有两个原因:

1.技术或产品方向:技术是不断创新的。人类基因组的研究比较复杂、不断深入,这种研究的需求,带动了新技术、新工具的需求,所以在基因组学研究领域,每年都有新的工具、新的概念出来,比如刚才谈到的时空基因组学的概念。到现在为止,没有找到一个特别好的应用场景,能够让这些工具发挥效能最大化。现状是,能够用,但不是把它的性能、各种优势能发挥到极致。

2.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也在探索阶段,但还没有具有标杆意义的、非常值得学习的商业模式出现。

同时,经过这些年的运营和观察,大家对各种情况,都会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判断。下一阶段的投资,会更理性一些。



主持人:

刚才王海蛟提到了几个问题 ,包括技术的应用场景未发挥最大的价值、临床使用中存在的各种的不便利性。华大在PPT介绍中也正好介绍了其庞大的服务体系和整体解决方案。询问华大朱师达如何看待这几个问题。


朱师达:

这确实是一些很现实的问题。

1.在解决应用场景的问题上,某些传统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比如用药指导。新技术的价值挖掘,是需要去探讨的,即它是否能够真正提供传统技术所不能提供的价值。这种价值挖掘,不仅是靠厂家,而且需要临床段、患者端、支付端、政策端共同的配合。

2.从技术端或厂家来说,要更好的做好医院的赋能工作。比如,十年前和医院去谈合作,医院绝对不会提出自己来做NGS项目,第一没人,第二没有这种能力,这个技术的复杂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落地。而现在,不管是实验人才、生信人才,医院越来越具备这样的基础。同时,医院需求就发生了变化,就要求厂家,不单单是放一台设备到医院,而是需要整个实验流程、分析流程、数据的归档、挖掘再利用的全套服务。这些服务是我们能为临床场景更好的赋能,需要提升的部分。

3. 我一直觉得,我们不是为了一个技术去找场景、找应用,而是为了临床的需求,去找技术和方案。所以,不要抱着高通量测序、或三代测序这某一种单独的技术去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样肯定会碰得头破血流。还是要把各种技术结合起来,考虑技术高低通量的能力各个方面。新冠检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一开始华大利用T7在三天时间就测定了病毒的序列,然后进行基因组装,华大也是最早获批利用NGS来做核酸检测的。但在真正的社会应用场景下,PCR技术仍然是主流。这是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决定的。对于企业莱索,任何单一技术都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全部的,需要从临床整体的需求去把握。


部分略。。。。。



于洋:

关于成本。 最狭义的成本的概念,往往指仪器和试剂的成本,这一部分成本,在这十多年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下降,并且还有下降的趋势。这也得益于华大等厂家进入到产业链的上游(竞争所致)。

更加广义的成本,除了后端交付的成本外,还包括前端业务营销成本,人力、行政、财务等职能支撑部门的成本等等,这一块对整个公司的运营效率和效益影响也是巨大的。

相较传统行业,NGS行业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行业,公司普遍在管理上还是比较粗放,在公司运营管理一块,还是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往后看,只有综合效率高、管理水平高的公司,才能实现良性经营,才能具备更加长远的竞争力。


另外,关于NGS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外界、包括资本,对于NGS发展的规模、速度、或对于其他技术的替代的期待,或许是有些过了。因为对于这样一个特别新的技术,在临床推广应用时,会面临到非常多、非常复杂的问题。包括技术的成熟度、成本、循证医学的发展、监管政策法规、支付等等各个方面。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时间。我们对于NGS、包括其他的一些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未来的临床应用,没有任何质疑,只是说,它可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



主持人:

成本很重要,除了成本以外,NGS发展的比较大的制约因素,可能是怎么找到和临床需求特别契合的切入点。询问朱师达的观点。


朱师达:

现在NGS产品的这些应用场景,是毋庸置疑的,也真正改变了临床很多,解决了临床很多问题,帮助了很多患者。但为什么这些公司还是不挣钱?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销售费用、还是研发费用,在整个营收中都占了非常高的比例。研发费用可以理解为在为未来投资,不管是资质认证,还是新技术研发。但销售费用高,这个点如何破局?可能就在于医院的入院,在医院自己的内控下,为医院赋能,让医院自行开展检测,是未来这个领域重要的一环。



主持人:

在肿瘤筛查的这个细分领域,有没有一些差异性的问题。


张江立:

从整个早筛来说,在这个场景下,还有一点就是要找到合适的买方(支付方)。

美国的几个公司,他们的主要尝试是商业医保。基于大量的队列研究,在这个基础数据上,经过卫生经济学的测算,能够降低整体的医保成本的前提下,就可以考虑商业医保来支付。

中国的早筛行业,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谁来买单?谁来支付?目前其实还是主要靠老百姓自费。接下来,我们也要和大家一起探讨,怎么说服医保、或政府集采的方式方法,或在一些发达的地方先行一步;同时,也要探索这个支付路径、商业保险、补充医疗等......


主持人:

询问王海蛟怎么看待肿瘤早筛领域的投资价值。


王海蛟:

首先,我觉得它是一个蓝海市场,市场的需求是非常高的,这是毫无疑问的。

不管是针对健康人群的早筛,还是针对患病人群的早诊,我觉得都是有价值的。

但现在碰到的主要问题是,我们可能还没有特别好的产品,能够满足当下这种需求。当然,我们所投的企业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这一方面,企业的研发是需要加大投入的。

目前已经获批的几个产品,都是用甲基化来做的,如果我们定位早诊的话,那么甲基化一个检测方法是不够的(信息不够)。

假如我们掌握的信息更多,或许能找到(疾病与基因)其中的一些联系,这是NGS临床应用的一个最重要的假设...


主持人:

科研上面有一些非常热、前沿的领域,比如刚才说的单细胞测序、时空转录组方向。怎么看待这些领域未来在临床上的价值。


朱师达:

比如,现在的临床测序应用,还不能够解决更精细层面的肿瘤亚克隆的问题。从本质来讲,肿瘤治疗之所以不断产生耐药性、需要不断替换治疗方案,也是因为肿瘤的异质性。单细胞测序,或者空间转录组测序,能够提供更多的细胞层面的定位信息、时空信息,能够在更高维度、更高的信息密度,去指导疾病的诊治过程。我们相信这是一个未来,

现在在临床应用上还没有这么快,更多的还是一个前沿的学科,是在科研院校的科学应用中间。但是临床方向的探索已经开始。相信几个月、一年左右的时间,就能够在临床应用服务中推出这些前沿技术。

除此以外,还要考虑技术的效能、临床价值、操作的便捷性、可及性、价格等。


于洋:

我觉得这两个技术,和二代测序一样,也会经历一个从科研应用到临床应用的发展过程。目前,在科研方向已经有了非常多、非常好的发现。至于临床应用,我想最重要的,在于技术的优势与特点,怎么和临床的具体的需求、应用场景结合起来,然后开发出真正好的、有用的、市场容量大的产品。这个点的价值一旦成立的话,后续例如监管、支付等等,是可以很快得到解决的。


主持人:

未来NGS领域还有哪些好的、或值得关注的方向。


朱师达:

分子育种(关系粮食安全),结合测序、基因编辑、与基因合成;双碳经济(工业应用中的某些改造);临床领域,与基因编辑、基因合成方向的结合,实现诊疗闭环,现在已经看到了很多很好的例证。


张江立:

比较关注,宏基因组学方向,不仅是在病原领域,包括在肠道、皮肤等等领域,都会有比较大的应用前景。目前还处在研究和商业化的初级阶段。


王海蛟:

两个方向,

1.成本降低:比如降到和PCR一样的成本;

2.易用性增强:比如一个区县级医院PCR实验室就可以自己做,上手很容易;

这两点是一个长期的投资方向。


(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基因测序的昨天、今天、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