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五)

        在《课堂要“留有余地”》这一篇中,吴非老师写到:“为什么要求全呢?留点空白,让他们有想象的空间,让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他们自觉发挥、延伸一下,让他们产生疑问,让他们有创造的尝试,有何不可?为什么每节课非得讲到下课?”当时读到这段话,我就想到了自己的课堂。

图片发自App

      我们的课堂上都存在着这样的普遍现象:为了完成我们提前制定的教学目标,为了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我们总是在40分钟的课堂中不停地讲啊讲的,甚至在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的环节,我们还总是担心学生不能很好理解,还不停地做补充讲解。于是整节课就变成了我们一直不停地讲个不停,恨不得能够讲得更细更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而学生基本就是被动地接受 。因为赶,我在课堂时间内貌似挺完美地完成了我的教学任务,但是反思起来就会发现,我这节课可能是讲得太多、太细了,没能给学生留有余地,让学生有真正思考的空间。

      那么又如何才能做到留有余地呢?随着课改中学生参与活动机会的增加,学生质疑、争论能力的增强,许多新问题是我们提前预设不到的,这就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机智灵活地处理。一节课要根据容量的大小、内容的难易、学生的理解程度、课的性质类型等因素,给学生留足充分的活动时间。这样学生才能认真思考、勇于质疑、灵活解决出现的新问题。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他们才会有一种喜悦的情感,学生越是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教学效果就会越好。

      只有课堂上留有余地,我们才能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孩子们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