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考试升学的焦虑,学校里紧张的人际关系,处于控制下压抑沉重的亲子关系,加起来成为他生活的全部。你无法想象,当这其中部分的环节,甚至所有的环节都崩坏,当一切糟糕到他对自己的无能为力痛恨而绝望的时候,一句话,一个眼神,都足以杀死他。
“现在的孩子都太玻璃心了。”
“这么一点小小的挫折就接受不了,将来走上社会可怎么办啊。”
“父母教育你一下怎么了?他们生你养你,连教育你一下的资格都没有了?”
“现在的小孩子就是没吃过苦,不像我们那个时候了。”
“多大点事儿啊,至于要死要活的吗?矫情。”
娇气,脆弱,敏感,矫情,玻璃心,自尊心太强,抗压能力太弱。
我都能想象到,对于这个男孩,会有多少个大人这样评价。
英国杂志《经济学人》统计数据表明,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居全球第一;在国内,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有8人自杀未遂。(引自文章《那些自杀的青少年,到底在想什么》,作者39深呼吸,搜狐网)
去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协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青少年进行了心理健康专题调查。调研发现,近三成青年有抑郁风险,过半有不同程度的焦虑问题。(引自微博@人民日报)
无独有偶,2019年4月17日,上海黄浦江卢浦大桥上,一个男孩从停下的车上跑下来,冲到桥边,纵身一跃。
整个过程,不到五秒。
而现在,同样的被母亲批评,同样的自杀殒命。一个鲜活生命的消失,是如此迅速,发生地如此轻而易举。
今天,当这个14岁男孩的自杀又一次引发大家对教育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的时候,我不禁要问,我们现在的孩子是真的太玻璃心了吗?
看完这则新闻的视频后,我又去找了完整版的视频感受更为细节的部分。
视频是无声的,我看到他的母亲像一头发威的猛兽,冲到他面前,又是扇巴掌又是用手扼住他的喉咙,骂着骂着还推搡他的头。
而他,全程没有反抗,没有顶嘴,甚至在肢体上对于他母亲暴力行为的抵挡动作都没有。
他只是沉默地接受着这一切。
而这一切的发生地点,在教室外的走廊上。这也就意味着,教室里他朝夕相处的同学们,目睹了他被殴打和羞辱的全过程。
而他的同学也说,在教室外面他母亲扇他巴掌和辱骂他的声音很大,教室里听得很清楚。
区别于大家的调侃,对于他来说,也许这一切意味着真正的“社会性死亡”。
难以想象,如果他有幸活了下来,以后在学校里他该用什么来面对这份被流言蜚语裹挟的羞愤和屈辱。
后来他母亲和老师走了,他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走廊上,对面教室里是正在上课的同学。
不知道为什么,我好像能够感同身受,在跳下去之前那两分钟里面,他的挣扎,痛苦,和孤立无援。
他一定觉得委屈吧,他只是在下课的时间里,做了并不过分的事情。
他一定觉得愤怒吧,凭什么他的母亲这样对他,践踏碾压他的自尊心。
他一定觉得难堪吧,在大庭广众之下,他在那么多目光的注视下被打骂,仿佛自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
他也一定觉得绝望和恐惧吧,不知道将来该以怎样的勇气继续面对母亲,还有目睹一切的老师同学。
当他跳下去的时候,他是不是在想,“跳下去吧,跳下去就可以解脱了。”
不只是他,很多很多个我们,都有过自杀的想法吧?
当我们因为一门死活都学不好的科目,因为无论做出什么努力都提高不上去的成绩难过又害怕的时候。高考近在眼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一场考试,从小到大就被教育“高考成绩好坏决定你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的你,有没有过在熄灯之后,全世界都归于黑暗的时候,一个人偷偷躲在被子里因为模拟考糟糕的成绩一个人偷偷哭过?前路漫长而黑暗,看不见未来,看不见光。如果真的无论如何都学不好的话,我们的高考,我们的人生真的会毁于一旦吗?
当我们因为和父母不断爆发的矛盾一次又一次地刺痛内心的时候,他们一点都不懂我们,不懂我们的焦虑,不理解我们的爱好,擅自想要插手我们的人生的时候,你有没有用沉默和叛逆对抗过?陪伴和理解,究竟真的是那么奢侈的愿望吗?
当我们因为不知如何和同学相处的时候,因为即使是多努力地去融入他们,到头来还是发现,自己不过是个局外人的时候。即使努力去变得讨人喜欢,还是学不来,还是被人讨厌。你有没有觉得,不然算了吧,既然无论如何都不被喜欢,那就不要跟他们玩了,就算是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的。被认可和接纳,原来是用尽全力也做不到的事情吗?
在某一个瞬间,你会不会觉得,不如结束这一切吧,实在是,实在是没有力气去面对这一切了。
很多很多个我们,没有勇气面对死亡的,也被坏情绪缠身,抑郁,焦虑,双相,我们如履薄冰地活下去,努力地自愈。
如果他没有跳下去,也许就会这样活着,或许面对抑郁和焦虑时不时的光临;或许艰难地面对患得患失,给自己建立安全感;或许花很大很大的力气和很长很长的时间去和自己和好,去包容自己的坏脾气,和它们和平共处。
从男孩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个孩子的样子,从母亲的身上我也看到了很多个家长的样子。
纪伯伦说:“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他们陪伴你,却并不属于你。”
如果所有的中国式教育下的家长都能明白,你的孩子,是拥有自己独立思想,尊严,和隐私的个体,他们不是你的附属品和对外炫耀的工具人,更不是你借以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傀儡,你不应该逼迫他按照你的想法去活。那么,该有多少悲剧可以被避免啊!
中国式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近年来在影视作品里面也慢慢开始被刻画,被积极地探讨。
从《狗十三》里面李玩的坚持己见被暴力逼迫后妥协,放弃,学着忽略自己的真实想法,去迎合大人世界的虚伪,到《小欢喜》里面乔英子因为她妈妈全方位窒息性的关心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沉默地接受和对抗来自妈妈的控制,最终导致她走向抑郁。
而被积极探讨显然是一件值得中国的孩子们高兴的事情,被积极探讨意味着父母的想法有可能被扭转,中国式家庭教育压抑的现状有可能被改变。
对比这两起自杀事件,我们可以很高兴地看到舆论的转向。
一年前,当我们谈起跳桥自杀的17岁男孩的新闻,评论大多都是“现在的孩子就是被宠坏了”“就是从小缺乏管教的结果”“青春期的男孩子真的很难教育的”,而到现在,大家开始讨论孩子的自尊心需要被保护,开始说需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这的确是需要被关注的,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当我们把我们的孩子保护的越来越好,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很遗憾,他的生命结束于此,希望下辈子,他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有一个足够爱他和理解他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