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彤宝妈妈爱彤宝 (原创)
现在回头来看,我对我家彤宝1岁以前的大动作以及精细动作方面的训练和启蒙教育做得并不好。
一方面那时太累了,另一方面是没经验。
静下心来回想一下,以一个普通妈妈的角度,把经验教训记录下来,希望给新手爸爸妈妈们一些帮助。
我会从大动作、精细动作、启蒙教育三方面来说说。
写完,才发现唠叨得太多了,朋友们可以根据大标题自行“跳跃式”阅读。
大动作
从连头都抬不稳的新生儿到蹒跚学步,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宝宝大动作方面的发展是最引人瞩目的。
一、“三翻、六坐、八爬”是人们常说的三项大动作。
1、翻身是宝宝第一个全身性的大动作,同时也给宝宝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觉角度。
彤宝小时候练翻身可是费牛鼻子劲了,有时候恨不得直接帮她翻过来。
家长可以给宝宝示范动作;
还可以轻轻拉着宝宝一侧的手臂,同时用玩具引导他去翻身;
抱着宝宝在床上做翻滚运动,让他感受翻身的乐趣。
2、坐让宝宝的视野范围更开阔。
当宝宝的肩、颈部肌肉力不够,头不能灵活转动时,不要让宝宝练习坐。
宝宝身体条件具备,要从靠着坐开始,时间不能过长。
等宝宝靠坐很稳当了,可以在面前摆放玩具引逗他去拿。
刚开始宝宝可是会“侧翻”的哦,注意保护宝宝安全。
还记得彤宝刚开始靠坐都坐不稳,往前一栽就扑倒在床上了,哈哈……
3、爬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一定要多让宝宝爬。
要给孩子创建爬的条件,不要因为图省事、担心危险就总把孩子固定在婴儿床或餐椅里。
的确有孩子没怎么爬就会站、会走了,殊不知有可能埋下了一个后期更难处理的隐患。
没有爬或爬行少的宝宝容易患上感觉统合失调症,上学后会表现为坐不住、小动作多、注意力不集中,有的还会表现为情绪不稳定。
这也是我心中一直的忧虑,因为彤宝没怎么爬就学会了扶站,爬行的时间很少。
一定要在家腾出一块可供孩子练习爬的地方。
说几个引逗宝宝爬行的小方法:
让宝宝去追滚动的皮球;
爸爸妈妈和宝宝保持一定距离,喊他过来找自己;
把玩具(尤其是那种声光玩具)放到稍远的地方,鼓励他爬过去拿。
二、抬头,我要自己看世界。
快满3个月时,宝宝可以在趴着的时候长时间把头抬得很高了,甚至小幅度地转头。
这时候,小胳膊有了一定的力度,也可以完成“举胸”的动作了。
在4到5个月的时候,儿保医生可能会教你做一个动作:拉坐。
拉着宝宝的双手让他坐起来,这时候头已经不向后仰了。
三、趴——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动作。
可不要小看这个动作,是翻身、坐、爬、站等后续大动作的基础。
实际上,刚出生的宝宝就能进行短时间的俯卧了,如果担心可以等到满月后开始练习。
趴,是不会压迫心肺的,而且对锻炼宝宝颈部、背部肌肉的发育有非常大的好处。
我总觉得彤宝抬头、翻身晚,是由于自己让她练习趴的时间过晚了。
那时,总害怕她把口鼻捂住,或者压迫心脏等,不敢让她趴。
家长在宝宝俯卧时,可用玩具引逗宝宝练习抬头;还可在前面放面镜子。
除此,趴会促进孩子的手从握拳状松开,为精细动作的发育做准备。
四、站——不是越早越好。
经常看到有人扶着小月龄的宝宝站,其实这样做有可能会伤害到孩子的脊柱和腿。
只有当宝宝的全身肌肉协调后才能学站。
还有的宝宝到7、8个月时就能扶着沙发、墙等站立了。
但个体有差异,家长不要勉强孩子。
一次,彤宝奶奶把玩具放在床头上,彤宝在一次次失败后终于拿到了玩具,但也尝到了站立的滋味,再也不爬了。
五、走——顺其自然。
在小区里,常常听到大妈们比较谁家孩子走得早,谁家孩子都13个月了还不会走。
如果没记错,彤宝13个月时应该也不能独立行走。
但她学走路我没有费太多精力,基本靠自己扶着墙、自己推着学步车学会的。
学走路是孩子的一种自发行为,真的没有比较性。
六、大动作发育的时间轴。
婴儿的大动作发育是有规律的,而且不可逆。
先从全身性的运动开始,逐步分化到胳膊、腿等局部运动;而且是从上至下进行,从头部开始的。
大概的时间发展规律(按月龄),分享给大家一个顺口溜:
1举头,2举胸,3翻身,6学坐,7滚滚,8爬爬,9学站。
七、来自儿科医生的建议。
从彤宝出生开始,我就关注了崔玉涛医生,对于宝宝大动作的发育,他的意见是:
只要孩子没有病症,大动作是水到渠成的事,并不是家长想教就可以教会的。
孩子的身体发育没有达到做某个大动作的要求,你着急也没用。
千万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个体差异是改变不了的。
我们可以给宝宝的大动作锻炼提供一些帮助,但主要还是靠宝宝自己。
精细动作
大动作先发展,然后就会带动精细动作的发展。
一、刚生下来宝宝的手是紧握的,3个月时慢慢放松,这个阶段孩子是不会自主拿东西的。
爸爸妈妈可以用慢动作给宝宝演示是如何抓东西的,也可以尝试把玩具塞到宝宝手里。
彤宝2个多月时,把拨浪鼓塞到她手里就已经可以抓得很紧了。
二、从观察自己的手开始。
手是引起宝宝注意的第一个身体部位,慢慢就会去吃手,我觉得这是一种本能的认知以及练习精细动作的方法。
用嘴“尝”是宝宝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彤宝那会儿经常会把拳头都放到嘴里吮吸。
我觉得那时对彤宝吃手、吃玩具的行为干涉过度,导致当时没有满足她的口欲,现在仍喜欢把各种东西放到嘴里。
三、在3到6个月这个阶段,是宝宝抓握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宝宝四个月后,找一些不同手感的东西(注意安全性)让他抓握,不仅可以锻炼抓握能力,也促进触感发育。
彤宝那时候最喜欢的就是拿着他的奥波球和一个绿脸猴子摇铃玩,摇一摇然后再尝一尝。
锻炼抓握的一个小方法:
用摇铃轻触宝宝的手背,然后把摇铃放到宝宝能够到的地方,看他会不会主动去抓。
四、多锻炼孩子自己拿东西。
宝宝刚开始并不能准确地拿到想要的东西,手眼协调能力比较差。
满6个月后,宝宝趴着玩的时候,在他面前摆放一个喜欢的玩具,还可以把两、三个玩具按不同角度摆放(在宝宝可够得着范围内),引逗他去拿。
宝宝还会慢慢喜欢上撕纸的游戏,这对宝宝的精细动作可是非常棒的一个游戏。
彤宝也有一段时间喜欢撕纸玩,她玩得倒是开心,但我得时时预防她一把塞到嘴里。
五、双手可以互动了。
等7、8个月大时,宝宝就可以把玩具从这只手递到另一只手了,而且还会两只手同时拿着玩具做敲打动作。
六、准备一些玩具。
推荐软积木、叠叠乐、触摸书、翻翻书等玩具或绘本。
彤宝当时从放一块积木都放不稳,到后来能用好几块搭高,积木确实是锻炼宝宝手眼协调能力的经典玩具。
操作性绘本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还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同时爸爸妈妈还可以教给孩子一些日常知识。
七、锻炼精细动作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
10个月时,宝宝差不多就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配合捡起像米粒大小的东西了。
通过捡豆子、串珠子等游戏可以很好地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
但一定要及时收起来放好,孩子正处于喜欢把任何东西都放到嘴里尝尝的阶段,一定要注意安全。
当时,我给彤宝选择的是一种积木穿孔的玩具,可以堆积也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主要是积木大小孩子吞不到嘴里。
启蒙教育
简单说一下语言和认知的初步启蒙教育。
一、语言。
宝宝学会说话前,都在认真地听,爸爸妈妈需要做的就是把“输入”工作做好:
1、对宝宝说话语言要简单。
2、不要用我、你、他的人称代词。
宝宝理解不了,直接用爸爸、妈妈、宝宝这样的称呼。
3、可提高一些声调。
有研究表明,说话声音大一些更容易引起宝宝注意。
在和宝宝说话时,可以有意放慢速度并提高一些声调,口型夸张一些。
宝宝的学习是渗入式的,语言能力的发展需要前期认知的积累。
4、多和宝宝交流。
我个人是一个比较闷的人,再加上平时家里人少,彤宝虽然开口说话不晚,但进步比较慢。
可是过年带她回我家没几天就语言大爆发,这归功于她姥姥。
她姥姥会和她讲各种话,而且表情丰富,帮她渡过了语言瓶颈期。
从宝宝一出生,就可以和宝宝聊天了。
二、认知。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认知的范围很广泛,知觉、专注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逻辑、情绪管理……都属于认知的范畴。
婴儿的认知能力往往和精细动作相关,通过抓、握等来感知世界,还有就是用嘴尝。
如果再细说就是一些专业知识了,我讲不了,您可能也嫌听起来麻烦。
不如说一些实际中我们比较容易做到的。
1岁前的宝宝主要通过感、知觉来认知:
1、触觉
一种是大人给孩子做抚触;
另一种就是让孩子自己去摸,去感觉。
2、嗅觉和味觉
尽量多让宝宝尝试不同的味道和气味,并明确告诉他是什么味道或气味。
添加辅食后,不要额外加盐、调料等调味品,让孩子品尝食材的原始味道。
3、听觉
多和宝宝说话,让宝宝熟悉你的声音;
拿摇铃之类的玩具在不同方向摇,锻炼宝宝的追听能力;
给宝宝听音乐;
给宝宝念绘本或讲故事。
4、视觉
拿玩具锻炼孩子的追视能力;
还可以拿大卡锻炼孩子的关注力,同时也能教给孩子大卡内容;
除感觉和知觉外,还可以教宝宝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像玩具、水果、蔬菜、家具……
另外可以买一些颜色鲜艳的大卡教孩子认识动物、颜色、形状等。
有一个很简单不耗时的方法,就是平时见到什么就给宝宝介绍一下。
总之,要尊重孩子自身发育的个体差异,渐渐培养孩子好的作息习惯、吃辅食习惯;进行初步认知的启蒙教育。
对彤宝1岁前的养育,有得有失。
没让她多爬,趴得过晚等,还有认知启蒙也有些懈怠,这是我做得不够的地方。
个人觉得1岁前,宝宝最主要的还是需要得到很好的照顾,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但我和她建立了稳定的亲密关系,这是最大的“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