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话题,源于近两日看的一本书,里面有一个十分有意思的情节引起了我的思考。
大致情节就是,有背景的人出场和他人交流时,有意无意带着一份强势,但是在沟通中发现对方也不差,或者自己有求于人时,姿态又一下子放低了。
可是就因为前面地表现,让主角直接就把人给拉进了黑名单。
坦白讲,在实际生活中未必有如此高比例的同背景的人会如是言行,但是毕竟还是有的。
类似的言行范式以及对应的结果让我想到了前些时日聊到的“少一些客套,多一些真诚”。
在这种场景下,似乎很多人连客套都没做到,直接来硬的,结果悻悻而归,不仅合作没达成,还反向树敌了,真的叫做得不偿失。
言及此处,我脑海里想到很久前看论语时提及的一段论述——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初看这句话大概是14年的时候,当时自己的一个感觉是“自己似乎没啥朋友”,所以看见这句话的时候略微动了些心思,不过并没有很深究。
到17年的时候,听老师讲课,比较常提及一句话,“恭敬一切人,恭敬一切法”,时常听闻“恭敬”二字,或多或少对自己的言行有一二作用。
到19年、20年,经过与一些人的接触,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可以一起走更远,我在做回溯复盘的时候总是在想,那些人其实很多方向都比我厉害,无论是职业成就还是社会地位,但是为什么就偏偏能够走到一起呢?
后来仔细审视了与大家最开始认识的范式时,大概提取了这句话:真诚,无杂念,勉强靠得上“恭敬”二字。
当我看见背后的范式时,内心自然涌现一丝欣喜,当年看过的话,似乎真的在我的生命中起了作用。
回想那些关系还算好的,除了说日常的共进成长交流,大概都是能够尽可能做到恭敬有礼且真诚。
冥冥中这也指引了我如何去与更多人交流,无论对方是什么级别,保持这个范式想来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当然,道理上这么想到了,实际去做的时候,扪心自问,其实尚有许多不足,反观自己与周围人相处,不少时候并未对这句话做到知行合一,这也是后续所要发力的地方吧。
时时刻刻审视,我的言行思是否如一地指向“敬而无失,恭而有礼”,无论是初接触人,还是想认识一些人,以及长期与大家共事,均需如此。
同时,也许可以反思两个错误的范式——
第一个范式是前文提到的,“前倨后恭”。
坐请坐请上坐,茶上茶上香茶。
千年过去了,苏轼的这个讽刺对联依旧起着作用。
第二个范式,在艾跃进老师的课上听来的。
开场,“您来了”,结束,“你慢走”。
前后不一致,礼仪不算周全。
回想自己多有此种表现,变化的背后是自己随心而动,未经由对方许可,如是也就有些不合一了。
言至于此,想来也可以有一个号召。
我们可以一起践行这个准则,时时审视自己与人相交时是否做到了言行思均指向“敬而无失,恭而有礼”。
想到往常大概能贴近这个准则的时候,内心似乎自有一种十分稳定的力量,眼前之人无分男女,无论高低,都觉得一心平和自在,不会出现一些言语失度,动作变形的情况。
所以觉得,真的可以践行一段时间,邀请你一起来。
以上,诸君共勉,思之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