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感思行卡片(二)

#心理 # 非暴力沟通 #

是什麽蒙蔽了爱

【见】

苏菲派诗人鲁米写道: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

有些语言和表达方式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远和伤害,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道德评判:将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看做是不道德或邪恶的。批判,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都是在评判人。评判暗含着我们的价值观及需要。

进行比较: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方式,会蒙蔽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

回避责任: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强人所难: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这是强者受用的手段。

异化沟通的基础是性恶论。长期以来,我们强调人性本恶以及通过教育来控制天性。这导致了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虑,以至不愿去体会自己的内心世界。

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得到心中的爱。


【感】

读完这一章,感觉自己在与人沟通,尤其是与家人沟通的习惯中,犯了太多的错误了。原来平时信口说道的词句,都是异化沟通的点滴。在我们从小到大的语言环境里,大多数人都习惯用这样的语言来交流沟通,以至于我们自己也同样一直在用或是评判,或是比较,或是命令,或是指责的词语来与最亲的人相爱相杀。明明是出于关心去做事或者沟通,但结果却说出了威胁的话,让对方感到反感;明明是自己需求额外关注,却事先评判对方太过忽视,让他委屈逃避;明明是自己的选择想要做什么,总说不得不要去做什么,淡化了自己的责任。。。原来这一切都是阻碍爱意流通的障碍。

【思】

道德评判:生活中总是不经意的就对他人做出了道德评判,路上开车时遇到前方车辆突然掉头的,会立刻判断此人不道德,因为他妨碍了我的正常行驶;工作时自己觉得无关紧要的小细节,领导说不可以放过,便觉得他吹毛求疵;很多时候立场不同,判断也就不成立了。如果大家都以自我中心来评判对方,而不考虑对方的立场、利益和需要,那自然就会产生隔阂。

进行比较:比较是最常见的矛盾起源。尤其是对待孩子,面对激烈的学业竞争,“最优秀的孩子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这是大多数家长容易犯的错,即使嘴上不说,心理也会想着。有了这种意识做前提,与孩子沟通时便没了宽容和接纳。沟通如何顺畅?比较产生的落差,会带来焦虑与愤怒,假如一味的不顾个人的实际情况,拿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要求亲人,自然就会形成压迫,进而导致反抗。

回避责任:平时没有意识到,有些事情明明是自己的选择,却认为是面对生活不得不做出的决定。被动与主动的差别,会让原本积极的心态变成拖拉推诿的样子。每个人面对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甚至作为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存责任都需要正确看待,主动承担起来,更有利于事件的良性发展。

强人所难:平时那些命令和指责的词句,处处体现出了强人所难。常常是,孩子在乐不思蜀的看一部电视,父母命令他立刻上床睡觉,如若他反抗,下次便不允许再看,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强人所难体现的是一种控制欲,父母控制孩子,领导控制下属。但这种控制偏偏是最低级的控制,因为最终这样的反复不是被立刻反驳,就是被消极抵抗。强人所难只会造成压抑的隔阂。

【行】

学习了书中的前两章,明白了一些语言暗含的定义。并且在自我了解和与人沟通方面,也发现了一些错误习惯。虽然知道了一些道理,但平时那些根深蒂固的语言习惯还需要刻意练习,尤其对孩子,避免责难,比较,控制,归类。。。。

你可能感兴趣的:(见感思行卡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