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父与子》,你们看出不同了吗?这篇是“非虚构写作”

《儿子篇》

【思考中的小行者】

“妈妈,爸爸做的行程安排你把地址给我,我来导航”在大理古城里儿子跟我这么一说,我再看看前方错综复杂、人潮涌动、九曲十三弯的小路分岔口,就觉得只能靠他了,我投降。

走了快一个钟,才找到那个艺术集市,已快关门了还下着雨,我还是不甘心进去飞速逛,买了两件小饰品。“唉,我说你们女人啊,都是忍不住的,自己没有耳洞还先买来收藏着,唉唉。”这口气怎么如此的似曾相识呢?他识破了我的不甘心吗?

如果不是穿街过巷苦寻一个多钟,走得个“苦哈哈”,中间还起了冲突才按计划到目的地的,可能还真不会有“心态失衡”——不买点啥像对不起自己似的。母子冲突是因为儿子判断了一下时间和距离以及天气情况、价值意义,说要放弃;而我是不轻易放弃的人,就因“差不多达标了才放弃、不确认一下再放弃吗?”无论如何,他还是摸着黑、心不甘情不愿地顺利把我送到目的地了,唯一值得高兴的是,他在陌生环境里可以找得着北。

所以,回头看,应该听他的。别因为他小,他是儿子,就必然觉得他的想法经不起考验,就不敢相信他,放手让他做决定。

【懂得应急的小管家】

“今天回民宿我要先记账再看电视”儿子很当一回事地说“但支出在你微信、支付宝里,我需要你的配合”,于是我俩并排坐床上忙开了——我边连上耳机开线上会议,边把手机给他做“管家”,他非常细致地记录着大大小小的账务和项目内容。一起回忆、指出对方记错支出项、相同金额项引起的“苦思冥想症”等动作原来都可以加强亲子感情。无处没有“爱”,只要一起来

“等下你开会,我就写游记,昨天没写,今天补两篇。”“行!好儿子,等下我们骑单车逛洱海去。”因为不是第一次骑车逛洱海了,而且时间短不需要租车,这回找共享单车就好,我和儿子很快就此达成共识。

在广州,我们俩如果要骑共享单车穿街过巷,我会用我两个微信号分别扫码,一人一车。同样操作,搬到大理洱海边,就出故障了,那是一个不认识的小程序,很顺利地开了一辆车,开第二辆时到最后一步怎样弄都不行,并一直显示骑行中,关也关不掉,还没有任何的异常提醒,客服热线怎么打也都没人接。在广州也遇到过开锁失败的情况但通过手机现场报异常或致电客服就能解决。

虽然即便几天后回广州再远程处理或投诉也可以也不会有什么损失,但内心就还是想当场尽快解决这事,不想烦。一直在弄,儿子看到我的急样,一把拿过手机说:“让我看看?”“没事了,可以走了,租一辆车吧。和广州不一样,这边用不同的微信号扫不同的车,只会显示同一辆车的车行情况,证明它是认手机号而不是认微信号的,你看它这时间,倒推就正是我们刚刚开第一辆车的时间。”

那一刻,我都有点仰慕他了!我是陷入了“经验主义”里头,而他没有,他是开放式地从其他角度作出假设并求证——和广州不一样,云南大理的共享单车,一部手机只能开一辆。他很快地作出了推断,解决了问题。大前提不对,一切皆空。

《爸爸篇》

从四五岁开始爸爸就带着收拾行囊

“还有什么没有考虑到的?”“要不要先查查当天天气预报?”“一般规律是,天气预报几天之内的天气情况?”“哪些必备物品,哪些是可备的?如何分类?”“东西如何整理最省时省地方”“要借助哪些辅助工具?”

出行攻略 & 记账

两年前刚念五年级,爸爸尝试让儿子出任省内游的“实习掌柜”,全程由他决定吃哪家馆子、住哪家店、交通工具的对比选择、甚至主导分析利弊进行景点的选择,开始每日记帐并学习掐时间,也开始了“货比三家”。这趟大理行之前,爸爸交待儿子:“我只是做了个攻略框架,你要根据我的,自己上网查具体的地点、历史典故、名胜古迹以及名人故事记录下来带在身边随时查阅。并且要照顾和提醒妈妈。”最后一句最正确!老母亲终于开始有机会体验被儿子照顾了。于是就有了一本本的“旅行攻略、历史人物”记事本(也是旅途开支记帐本),没记错的话是从四年级开始的。

学习积分换手机

我们家积分其实挺多的,特别是幼小时段,因为“践行不打也尽量不骂”(越往后越有点HOLD不住),所以要更多地变着法子。“两老”时常是削尖脑袋、开启“双向榨汁机模式”来出金点子。

“你看侥幸了吧?平时常提醒你的,你不在意,刚几分钟前才提醒说别边下楼梯边看手机,你就放慢速度靠着墙走,以为安全着陆了?没想到平地也不安全吧,之前提醒你多次不听,已丑话说前头的了,手机摔坏了就不买了,反正也要开学了”他眼中的“啰嗦妈”上阵,他老抗议到“就你是专家、预言家,你就认为不听你的就一定碰钉对吧?”这回,看!被妈“不幸言中”啦吧?

“儿子,来,我跟你说个事,我觉得手机对你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你以后还是要多听听妈妈劝告,少走点弯路,你有不同意见可以心平气和提出来讨论,至少不要一上来就“抵触”,有的错误和损失是弥补不了的,比如说边走路边看手机的安全问题。”

“接下来,我请妈妈给你做每日积分,除了学习,还包括运动、阅读、练琴,还有慢慢恢复早睡早起,其他时间自由支配。如果没问题,爸爸就协助你做份8月学习计划表和积分表,我们照章办事,一分换一元,开学兑现买新手机。”当然喜出望外,看到了“威武爸”啦!别忘了,前头还有"唠叨妈"反衬着,效果更出众,呵呵。

不多久,他在“自动波学习状态下”,积到了2、3000分,突然有一天,笑盈盈、激情满满地搂着我说:“妈妈,我积了好多钱了,谢谢你。”一个黑脸,一个白脸,没有对比就没有激情,也没有自动波,更没有好的亲子关系。

这一茬子之后,我又崇拜我们家爸爸了。如果我们家每人能各自安好,做好自己,发挥好家庭价值链上的润滑作用,那,相互崇拜、仰慕,又有什么不好的呢?又怎会是有的人口中的不平等“遗风”呢?恰恰需要有平等相待的前提,才能相互加持、给力吧?

好吧,两位先生,就让“崇拜事件”、“仰慕事件”多多发生在我的生命里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还是《父与子》,你们看出不同了吗?这篇是“非虚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