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备一提“披发入山”?孙权就不敢西进取蜀?

赤壁之战后,曹操战败撤军到北方,孙刘两个集团经过一段时间休整打算去夺取西川的益州。

但在孙权说出要联合刘备共同夺取益州之时,刘备却说不妥。孙权想派孙瑜强行入川,刘备说你一定要这么做,我就是“披发入山”,也一定不会失信于天下。孙权无奈只好召回了孙瑜,所以为啥刘备一句话就让孙权认怂了呢?还是在周瑜活着的时候,孙权就蠢蠢欲动,想要夺取益州,而且有了一些实质性的行动。赤壁之战胜利后,周瑜就夺取了江陵,曹操的势力就撤退到北方。

周瑜认为曹操刚战败,手下军队士气和精力不佳,估计无力和孙权征战,就提出夺取益州,要是成功的话,就兼并汉中。要是这一步再成功,就留下孙瑜驻守益州,争取与西北的马超联合。之后周瑜回来,与孙权一起从襄阳进攻北方。周瑜认为如此一来就有机会和曹操决战并且有机会能战胜他。孙权同意。可惜周瑜病逝,这个计划就暂时放弃了。好像这么分析一波,周瑜这个计划还是一定的可行性的,属实太可惜了。

处理完周瑜的后事后,孙权又想实施这个计划,还跟着刘备一起行动。刘备手下的许多人似乎都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毕竟拿下益州,吴国还能跨过荆州拥有益州吗?益州不就是我们的了吗?

荆州主簿殷观反驳这样的说法不对。要是我们给吴国集团当先锋,奔赴前线无法夺取蜀地,撤退回来便会被吴国人趁机消灭,这样还想着什么好事!如今咱们只有赞成吴国人伐蜀,但就说我们新据诸郡,还无法再次动兵。吴国人暂时应该不会有所行动,如此我们就能获取吴蜀这两方面的利益。

殷观的这种说法让刘备很是认同,就跟孙权说了一大堆话,意思就是:我是没办法再出兵的了。而孙权根本不听,叫孙瑜带着水军来到夏口,想要强行通过。刘备对着孙瑜说:“你如果一定要夺取蜀地,那我就披发进山,也不会失信于天下。”孙权知道刘备的态度十分坚决,于是只能将孙瑜召回。

所以,为什么刘备的一句“披发入山”就能让孙权放弃伐蜀的军事行动呢?主要是有以下原因:

首先是因为刘备做了万全之策,孙权军队真的过不去。

据《献帝春秋》记载:刘备让关羽军驻扎在江陵,张飞率军驻扎在秭归,诸葛亮留守在南郡,自己则率军前往孱陵。因为有了这样严密的部署和应对,孙权才召回了孙瑜。刘备的一番部署就把孙权吓了回去,那当初周瑜为什么就没有这个问题呢?

其次是因为孙权借地给刘备,因为周瑜的死,失去了荆州的自主权。

当初周瑜为南郡太守,他的伐蜀大军,既可以从这儿集结,又可以从这儿得到补给。或者说,南郡也就是江陵城让蜀地变得“近在咫尺”,伐蜀大军以此为大本营,真可谓是进退自如。可惜周瑜已死,南郡太守也换成了刘备的人。这时候的孙权再想伐蜀,江陵城不但不是起点,连支点都不是,刘备不允许,这儿甚至都已经成为卡点。

现在想想那个时候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周瑜尽管反对,但是为何后来说了自己的意见也就算了?原因就是这个南郡太守是他。也就是说,有了南郡,刘备这个荆州刺史就不能为所欲为。甚至可以说有南郡在手,刘备只能是乖乖替孙权打工——抗曹。

现在南郡没了,孙权想跨越荆州,就只能看刘备的脸色。那么孙权为何不趁机先解决刘备的问题呢?

最后则是孙权这时候的目标不在此地,而是在合肥。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已形成,但是无论局部地区有多么热闹,但是天下格局的走向还是得看曹老板啊!也就是摆不平曹老板,两家就算是打架也不敢往你死我活的方面去打。就像后来的湘水划界和吕蒙过江击败关羽,双方也都是打了个见好就收,就算后面刘备夷陵之战败了,陆逊也不敢顺势灭蜀。

因此此时刘备不仅要先解决刘备的问题,而是要先解决摆平曹操的问题。如果可以夺取合肥城,孙权想要进中原便有了战略支点,因此孙权才能对合肥城孜孜以求。只不过孙权有点黑仔体质,曹操在这里有能人,一开始是蒋济后来是张辽,孙权就是过不了合肥城。

总之,孙权就是想让刘备替他抵抗曹操,就会付出一些什么代价,想让刘备给自己打工,可不是想给自家将军随便封侯就完事了!为啥一句披发入山就能让孙权放弃伐蜀?从刘备借荆州,周瑜去世糜芳成为南郡太守那一刻起,天下事问曹操也得问刘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何刘备一提“披发入山”?孙权就不敢西进取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