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那么不一样?

今天遇到一个问题,你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吗?

我极为迅速地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当然,我每天读书工作健身写作,我谦逊有礼,不八卦不随意评价别人,我行动力强,工作认真,不懂就问,擅长沟通,我热爱学习以独立思考而自豪。。。。。。我可以不加思索地从各个方面描述自己,但是等一下,我突然开始问自己:

我虽然每天读书,但形成了知识体系吗,践行于生活了吗?平时也看了很多网络小说吧?

我刚刚是不是因为接了一次业务,音量就开始提高语气也开始有些骄傲的意味儿了呢?

我是不是在办公室有抱怨其他同事的拖延,公司的不足?

我是不是也正在为如何组织其他同事共同完成项目儿发愁?

天呐,我居然发现,我主观上对自己的认知,与实际言行,居然是不相称的!我过去一直提醒自己,了解一个人不要听他说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如果让别人来客观地评价我,那么绝对会和自我认知有很大的偏差。

不用说,只要诚实地思考这个问题,大部分人都会发现自己也有这种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不讨论什么心理、本能、认知等的原因,单单讨论一个因素,那就是知道与做到的距离。

知道不意味着我们就一定能够做到,懂得一个道理也不意味着我们马上就可以改变行为模式。

还记得中学时代默写古诗吗?明明那个“侯”字中间没有一竖,哪怕默写前特别提醒自己,但我们就是不自觉地写出了“候”字,如此往复,再犯了多次错误之后,才能够改过来。跟别人沟通时也一样,总是提醒自己少评价少抱怨,但是嘴巴一秃噜话就出口了,心里立马就后悔,这也是要犯多次错误之后,才能收放自如。

这种自我理智的认知,与实际言行的差别,就造成了我与他人对自己完全不同的印象。有人听到一个道理,上完一堂课,觉得大有所获,立马就沾沾自喜,觉得自己进步巨大,而周围的人还在原地,简直low爆了,这就是典型的把“认知”和“实际”两个概念混淆了。当他颐指气使洋洋自得时,周围的人肯定是莫名其妙,“这怕不是个傻子吧”?

然而,若你想超越认知与实际的距离,那是徒然的,我们有了一个新的认知之后,由于惯性的力量,我们要经过实践–犯错–总结–再实践–再犯错–再总结的循环,直至最后完全内化,说话做事自然而然地践行这个认知,才算是真正地学到了。人们常说的天资或者悟性,我想指的就是完成这个循环所需要的时间吧。

总而言之,了解别人要观其言行,了解真实的自己,也要多多的反思自己的言行。我们虽然不能消除掉知道与做到的距离,但是可以通过练习从而缩短它。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我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那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