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豌豆从古诗中走来,温暖了时光

春天走到四月,已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给人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美好。时常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赞美樱花、桃花、梨花和牡丹等。却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荒野里那些低调又寂静的小野花,它们在属于自己的时光里,静静耕耘,默默开花,不争也不抢,努力生存,又自在逍遥。

其中有种野草,叫野豌豆,它是诗中的美食和乡愁,是饥荒时代的救命粮。虽然简单普通,却温暖过很多人。

野豌豆从诗中走来

在众多野花中,有一种野花与众不同,在古诗中灿烂了几千年,备受文人墨客所喜爱。诗经中有歌曰“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里面“薇”,也就是现在的野豌豆,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嫩茎和叶可做蔬菜食用。故有歌曰:“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岁晏薇亦尽,饥来何所为?”由此可见薇菜在当时有多受欢迎,算得上是一种美味。在苏轼的笔下,野豌豆简直是人间美味。苏轼当年贬居黄州,被思乡之苦折磨,就托好友从四川带来野豌豆的种子,播撒在田间。在诗中赞道:“烝之复湘之,香色蔚其饛。点酒下盐豉,缕橙芼姜葱。哪知鸡与豚,但恐放箸空”。

除了可食用外,薇菜是节令更替的象征,也是古人借薇抒发征夫未归的惆怅。在《采薇》 中就有“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是借春天碧绿田野里,紫色的野豌豆花正开得灿烂无比,但出征战士久役却未能归来的忧思。现在豌豆花的花语也是比喻“离家外出”,可能是从古诗中的薇转变而来。薇在家乡不过是再平常不过的草木,却成了古往今来人们心目中的乡愁。

救荒野豌豆

野豌豆曾是古代行军打仗充饥的粮食,也是饥荒年代的救荒粮。

小时候,曾经听爷爷讲,在五六十年代,那时有很多人吃不饱饭,饿得晚上都睡不着觉,脸都是青黄色的,有的饿的裤腰带都提不动。饿急了,地里没有吃的,他们就漫山遍野地寻找野菜树皮充饥,其中这种野豌豆也是常拿来充饥的野菜。当时有很多人,没有在这场饥荒中熬过来。小时候,对于爷爷讲的饥荒,我并不太懂。自从前几天,我看了一部《一九四二》的电影,才明白饥荒有多可怕,各种人性在灾难面前体现得淋漓尽致,看着让人触目惊心,又悲痛万分。这部电影是由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讲述河南大饥荒,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建议看一下,了解中国曾经的困难岁月。

在过去,人们采食野豌豆,很多时候并不是奔着它的美味去的。春季“旧谷既没、新谷未生”,青黄不接,野豌豆还是人们渡过春荒的救急菜,有些地方还有“救荒野豌豆”一说。

野豌豆乐于做自己

学校旁边废弃的旧操场已成野花野草的家园,春天一来,一片片野草像绿毯似,层层叠叠匍匐在大地,一朵朵白色的小球花在风中点头微笑,欢迎着春天的到来。不走近很难发现,在这碧绿的草色中镶嵌着无数紫红色的野豌豆花,就像一只只小彩蝶落在青葱的茎蔓儿上,微风一吹,美丽的羽翅翩然而动,显得格外的生动靓丽。

对于野豌豆花来说,从出生就没有选择的机会,风把它带到哪里,它就得在哪里,靠自己努力去生根发芽,去开花结果。虽然没有牡丹的艳丽,没有桃花的芬芳,也很难吸引别人的注意和赞美,但它却有自己的快乐。它不想被谁赞美,也不想去羡慕谁,只想在平淡的生活中,活出自己的精彩和价值,在属于自己的时光里,花开花谢,完成一季又一季的使命。我想,总会有些人会记得,它曾从诗中走来,带着淡淡的乡愁,给我们带来过温暖。

你可能感兴趣的:(野豌豆从古诗中走来,温暖了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