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作业 瓦尔登湖:没有比较,就没有精彩

图片发自App

说到读书,实在惭愧,虽然也喜欢读,但是对于自己特别喜欢的也就能读两三遍,像老师那样读上上百遍,并做各种比较的读实在欠缺。但说到《瓦尔登湖》,我好像有类似的阅读经历。这本书在大学时接触,因为据说是非常美的散文。每个人都向往书中美丽安静的瓦尔登湖。当时读的是谁的译本已经忘了,只是觉得读的时候有点失望,可能是是因为语言的晦涩吧,好像枯燥的说明文。我读的磕磕绊绊,完全阻碍了我欣赏其中的美感。读没读完也忘记了。对瓦尔登湖更没有太深的印象。我迷惑:这就是传说中的瓦尔登湖吗?现在才知道,用现在的话来说,不说人话!

时隔多年,一个大学同学定居美国,就住在瓦尔登湖畔,经常在微信中分享瓦尔登湖的美景,孩子们在湖畔嬉闹,玩水,大人在安安静静读书,或静静地俯视湖面,像书中写的那样,许多涟漪在倒映了天空与树木的隐形湖面上无休无止的荡漾着,真是让人心旷神怡。最喜欢她拍的夕阳西下,五彩的晚霞倒映在湖的怀抱里,瑰丽,又安静祥和。这又勾起了我读《瓦尔登湖》欲望。想起在大学时读书的失败经历,我这次买来英文原版读,说来奇怪,书中的单词并不是全都认识,但读起来特别舒畅,能感受到瓦尔登湖的美,更能感受到语言的美,于是还摘抄了其中的一些英文段落。原来还是原文能直击人心,那些翻译过的毕竟又经过了自己的演绎。我又好奇,大学时真的是译者的翻译阻碍了我?还是我的阅读水平,能力没达到?于是我又上网查了一下,买来两个翻译版来看,比较。果真翻译与翻译是不一样的。个人更喜欢四川文艺出版社,仲泽版的,另一版是王家湘的。欣赏一下书的开篇吧:

When I wrote the following pages, or rather the bulk of them, I lived alone, in the woods, a mile from any neighbor, in a house which I had built myself, on the shore of Walden Pond, in Concord, Massachusetts, and earned my living by the labor of my hands only. I lived there two years and two months. At present I am a sojourner in civilized life again.

英文版很简洁,易懂。看两位老师的翻译:

王家湘:当我写出下列篇章、更确切地说是其中的大部分篇章的时候,我是独自生活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瓦尔登湖旁森林中一所我自己盖的小屋里,周围一英里之内没有任何邻居,完全依靠双手的劳动养活自己。我在那里生活了两年又两个月。目前,我又是文明生活里的过客了。

仲泽:本书文字,或者说其中大半,写于数年之前。当时我孤身一人,在马塞诸塞州康科德密林深处的瓦尔登湖畔生活。我在那里亲手搭建小屋,营谋生计。我僻居其间两年有余(两年又两月),最近的邻人也在一英里之外。此刻,我又重返文明世界,匆匆驻足,聊充过客。

王的翻译词汇生硬,直译现象太严重。比如,“篇章”一词。又比如“我是独自生活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瓦尔登湖旁森林中一所我自己盖的小屋里”典型的直译,句子太长太拗口。还有“完全依靠双手的劳动养活自己”是个什么鬼?如此翻译,又怎会有美感?怪不得大学时我与那么美的瓦尔登湖失之交臂!如果当时读出它的美,在脑中成像,“心像事成 ”,现在说不定我也能居住在瓦尔登湖畔呢。再就是丰富的意思翻译得很简略,没有完全表达出来。“我又是文明生活中的过客了”有两层含义:1、我回到文明世界。2、我马上就要离开,不会久居于此(sojourner译为“寄居者,即在外地或在别人家居住的人”,或“过客,即过路人”)。而仲泽的翻译“此刻,我又重返文明世界,匆匆驻足,聊充过客。”信,达,雅,似乎都达到了。只一段做例可能说明不了问题,不过建议大家试读,验证!个人喜好。

图片发自App

老师地《瓦尔登湖》王家湘译本图片下,写着“据说不错”几个字??。可以再试一下仲泽的译本呢!

现在我在想面对同样的文字,翻译五花八门,是因为认知不同?感受不同?投射不同?共情不同?习惯不同?还是真的是水平能力有所不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6月21作业 瓦尔登湖:没有比较,就没有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