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及其他(二)

二、两个版本的比较

两个“赵氏孤儿”故事的差异很大,另外还有一些细节上的不同,大致归纳如下。

1、赵氏劫难发生的时间。《左传》与《史记》“晋世家”篇记载为公元前583年发生的下宫之难,这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篇的记载相一致;而《史记》的“赵世家”与“韩世家”篇则记为公元前597年,时间早了14年。《史记》中“赵世家”篇与“晋世家”篇记载自相矛盾,但“晋世家”篇记载的“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可信,因为晋景公三年后,《左传》和《史记》“晋世家”篇中还有不少赵括等人参与活动的记载,若是劫难发生在晋景公三年,那么以后赵括等就不可能再出场了。

2、关于“坏人”。《左传》主要写出赵庄姬与栾、郤两家,对屠岸贾没有任何交代,也没有这个人物的活动;《史记》有关篇则记为屠岸贾与“诸将”,而对赵庄姬与赵婴之事没有任何交代。

3、有关被迫害者。《左传》主要列举了赵同、赵括;而《史记》诸篇则为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多了两个人。

4、有关赵武的年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前542年春,鲁国的叔孙穆子说:“赵孟将死矣……且年未盈五十,……”叔孙穆子参与赵武的会盟在前543年,据此,赵武在前543年时不满50岁,他出生也不会早于前592年。而《史记》“赵世家”篇则说,赵朔于前597年就死了,那么,赵武不可能晚于前596年出生了。

5、关于赵同。《左传》记载:前594年,晋军打败了赤翟并下灭了赤翟建立的潞国,派赵同到周王朝那里去献俘虏,周的刘康公看见赵同十分傲慢不敬,就预言:“不及十年,原叔(赵同)必有大咎(大难),天夺之魄矣。”如根据《史记》“赵世家”篇所载,赵同此时早已被杀,不可能去周献俘。

6、关于赵括。《左传-成公三年》载:晋景12公年,即前588年,“晋作六军。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骓、赵旃皆为卿,赏鞍之功也”。如据《史记》“赵世家”所载,此时赵括已死9年了。

7、《左传》明确记载:前597年,赵婴与赵庄姬私通。而《史记》“赵世家”中对此没有留下任何线索。

8、赵婴的去向。他是关键的是非人物之一,《左传》载:前596年,赵婴因与赵庄姬私通,于前586年出奔齐国。而据《史记》“赵世家”篇所载,赵婴死于前597年。同时,且没有透露出任何赵庄姬与赵婴之事的讯息。

另外,《史记》的不同篇目和不同章节也有相互矛盾之处。

1、《史记》中“晋世家”与“赵世家”篇的矛盾。“晋世家”载:“(晋景公)十七年,诛赵同、赵括,族灭之。韩厥曰:“赵衰、赵盾之功岂可忘乎?柰何绝祀!”乃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後,“反其田焉”。此处的记载与《左传》吻合,但司马迁同志在“赵世家”篇中又记载了完全矛盾的同一事件,这能说明司马迁“粗心”吗?

2、关于赵旃。《史记》“赵世家”篇明确记载,屠岸贾构害赵家,罪名是弑杀晋灵公。亲手杀死灵公的是赵穿,赵旃是赵穿的儿子,按此推理,赵旃应该也归为罪魁祸首。可在“赵世家”篇中,被杀的只有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而没有这个主犯的后代。

3、还有关于“赵婴齐”的名字。在《左传》中,赵婴又名“赵婴齐”。有人认为“赵婴齐”是真名,而之所以称呼赵婴,是为了和他两个哥哥赵同、赵括 “对称”,是略称;还有一说则不然。我赞同后说。古人起名,一般来讲兄弟的名字大体字数相同的,很少出现哥哥叫“某某”而弟弟突然叫“某某某”的现象;如果他本名就是“赵婴齐”,后来又流亡到了齐国,巧合度高到让人难以置信。较为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赵婴就叫赵婴,他流亡到齐国,故后人在他名字后面加上地名,才称作“赵婴齐”。而“赵世家”篇则沿用“赵婴齐”的名字,却又不承认他流亡齐国,此处有没有点“马脚”的意思呢?

4、关于配角们。《史记》“晋世家”篇记载的赵武没有被追杀,生命无虞,于是程婴、公孙杵臼这些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角色就不存在了。

那么《左传》与《史记》谁所记载的历史可信度较高呢?

就“赵氏孤儿”事件来看,《史记》“晋世家”篇的叙述,与《左传》以及《国语》的记载基本上相一致。“晋世家”的叙述,能对勘、验证于更早期的文献《左传》和《国语》,无疑符合历史,值得采信。而《史记》“赵世家”篇的叙述虽然生动感人,却是孤证独据。如前所述,《左传》中关于赵同、赵括、赵婴、赵庄姬的事迹多有记载,上述记载虽然繁多、分散,但记载的具体明确,互可应证,总体完整统一,应该可以排除生造疏漏的可能;而《史记》“赵世家”于此不合理处太多,尽显矛盾、漏洞;且同一事件篇目不同而记载内容不同,自我抵牾太过明显,似乎不可理喻。所以“赵氏孤儿”之事当以《左传》所载可信度为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赵氏之难,是一件“桃色事件”所引出的惨案。事件起因,缘于叔父赵婴与侄媳赵庄姬的私通,而当遗孤赵武成人立业,嗣后三家分晋,赵氏化卿为国,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如此大国,怎么追认和祭祀自己的祖先?如何面对门风败坏、乱伦诬陷导致家族几乎泯灭的先人?只有采取历史虚无主义,不承认祖上有过这码事;再虚构伪造历史,尽可能地把赵武成长的故事彩色包装,衍变成光芒四射的传奇,作为赵家官方版历史,以此流传,混淆视听。

司马迁修史,遍览和采用各种史料,此处的自相矛盾肯定是采用不同来源资料的结果。“晋世家”篇的来源可能是《左传》或晋国的历史资料,因此与《左传》大体吻合。而“赵世家”与“韩世家”篇则可能采信的是赵国的历史资料(《世本》)或与韩国的相关资料。

那么,伟大的司马迁同志难道看不出这许多矛盾和纰漏之处吗?有人说他粗心或懒政(没有细辩),我个人则认为:作为史学家的他,阅览到各种“赵氏”的资料后,真伪尽知!无奈赵家的版本太过曲折完整,美丽动人,可歌可泣,实在无法割舍,作为文学家的他,于是采用了姑妄录之的态度,把它记录在“赵世家”篇里,而刻意在“晋世家”篇中录入另外可以被《左传》等史料佐证、校勘的“赵氏”版本;并在文中留出很多漏洞来提醒大家,本着“信者存信,疑者存疑”的原则,让后人自己去判断。

三、谜案重重  且待下次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赵氏孤儿及其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