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二

       小时候,村里有一户王姓人家,家里的女孩大学连着考了好几年。父母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平时除了种庄稼,就种了几分地的蔬菜。哥哥到了说媳妇的年龄,为了供她上学,踢断门槛的媒人被一次次拒绝,婚事一拖再拖。弟弟也为了供她上大学而早早辍学,小小年纪就回家挣钱。家里人晚上舍不得用电灯,甚至吃饭时炒菜都用水煮的方法,不放油。全家人冬夏的衣服都是连着穿了好几年,不曾添上一件半件。幸运的是,女孩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终于考上了大学。


       农村孩子考上大学,对自己、对家人,甚至对整个村子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荣耀,都是引以为傲的资本,绝对是光宗耀祖的事。而在成功考上大学的背后,是父母,乃至整个家庭年复一年的节衣缩食,默默付出。中国的农民是世界上最有韧性的,坚韧不拔的品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彻底的发挥和诠释。

       我完全被路遥小说中主人公的遭遇所震撼,更被他内心坚守的执着所感动。百爪挠心般的饥饿让主人公走到野外去寻找吃食的力气都没有的情况下,面对一落千丈的成绩,还要拼命追赶超越,何其艰难。

       为了让马建强能吃上一顿不限量的饱饭,同学吴亚玲安排他到学校厨房帮灶。感觉人格受了侮辱的主人公在做完了所有工作后,却忍受着肚内火烧火燎的饥饿从学校灶房溜了出来,他宁愿挨饿也要保持自尊。虽然吴亚玲是真心想帮助主人公,但却间接伤害了一颗倔强的心,主人公不会为了吃一顿饱饭,就让同学笑话自己。强烈的自尊让他最终并没有吃那顿应得的饱餐。一个男子汉应该有强烈的自尊,别人瞧不起不重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却至关重要。

       主人公有一颗诚实的心。在吴亚玲为了帮助他,接二连三把装着粮票和钱的铁盒子丢在他常去的窑洞门口时,马建强对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也并非不动心。那一沓厚厚的钱和粮票意味着能吃饱肚子,进而就能安心学习,不再为整天饿肚子担忧。但他还是战胜了内心把它们占为私有的自私想法,他所考虑的是丢失钱财的人的焦虑和伤心,最终还是把这些都交给了班主任李老师。伟大的人格或许在有些人身上体现出来的不止一点,就如主人公马建强。


       主人公有一颗善良的心。当在窑洞里遇到外地逃难来的一对母女时。一整天都没有吃东西的马建强毫不犹豫把自己平时在野外找到,舍不得吃,积攒下来的土豆和玉米棒子全部从埋藏处刨出来,送给了这对母女。这件事展现出了他善良的一面。

       依照他目前的处境,即使不把自己的吃食让给别人,也不会受到别人道德上的谴责。但是见到那个小女孩饥饿的模样,主人公还是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她们。在自己还为没有吃食,整天忧心忡忡的时候,能够拿出仅有的吃食无私的帮助别人,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善良。

       吴亚玲在委婉赠送钱和粮票失败后,换了一种主人公能接受的馈赠方式帮助他,让马建强和自己一起为县武装部铲墙皮挣钱,吴亚玲多次真诚的帮助让主人公感受到来自同学的关心、温暖,走出了因饱受讥笑而封闭的内心。他从心底里对吴亚玲是非常感激的。

       至此,一直挣扎在贫困与饥饿中的主人公才真正吃到了几次饱饭,并添置了一件毛衣,有了一段儿稍稍好点的生活。尽管他也喜欢吴亚玲,也渴望得到她的友情,生活的窘境还是让他因内心的自卑黯然收场。

       即使是能吃饱饭,安心学习的日子也没过几天,新的麻烦就又接踵而至,主人公又被卷入子虚乌有的和吴亚玲相好的传言中。这件事在班级里一度闹得沸沸扬扬,让他再次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马建强历经无数次伤害的神经再也承受不住,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吴亚玲名声的保护,迫于无奈,他选择了退学。


       回家途中,班主任李老师和同学大卫、周文明、吴亚玲赶上了他,周文明真诚的向他道了歉,检讨了自己对主人公造成的种种伤害,大家一致挽留他回到学校继续上学,这种来自同学的友谊,让主人公重新感受到了来自老师和同学的温暖,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他们一起手拉着手,唱着昂扬的《游击队之歌》,走向县城,走向学校,走向未来……

      《在困难的日子里》对主人公马建强坎坷的高中经历的描写是那么真实感人,以至于我在读了好多次后,仍然被主人公心地的善良,学习上的不屈不挠,性格上的坚韧不拔所感动。这种在艰难困苦中不肯屈服于生活、命运的倔强精神,总能唤起我内心的某些记忆,虽然在忍饥挨饿中求学的经历我没有体验过,但仍然在内心深处觉得,在某些地方自己与主人公似曾相识。

《       在困难的日子里》是作者路遥高中时的经历。某评论家曾说过:“《在困难的日子里》这篇中篇小说,可以理解为路遥的自传。”

       路遥生活的三年自然灾害中的高中经历我无缘体会,但每次读这篇小说,还是会毫无缘故的落泪。一个贫苦山区的学生,为了上学,为了以后走出这窘迫的贫困生活,究竟付出了多少?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在饿到发昏,连张嘴说话的气力都没有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内心那不受嗟来之食,不接受同情怜悯的高傲,仍然没有丧失自己高尚的品德——善良、真诚、勤奋和自强不息。

       有人断言:“寒门不再出贵子”。我认为这句话是荒唐的,纯属臆断。

       现在的家庭,尽管有钱人家能为孩子的学习舍得花费巨额金钱进行投资,让他们比同龄人占尽优势资源,但是,学习这种事不是有了资源就能学好的,关键还在于学习的主体愿不愿意学,愿不愿意好好学的问题。如果离开了学习的主体,也就是学生的个人意愿,再好的资源只能成为摆设。

       寒门学子却不一样,他们血液中流淌着父辈的坚韧和吃苦耐劳精神,如果自己再对学习足够重视,反而很容易出人头地,走向成功。结果一定是让“寒门不再出贵子”这句话成为空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