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有所息还是生无所息?

《列子》中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 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皋如也,宰如也,坟如也,鬲如也,则知所息矣.”这是我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目(2006年浙江)。这个话题是很容易写成心灵鸡汤的,因为从这两个人物的对比来看,子贡是一个“倦于学”的不良少年,心心念念着可以不用上网课(其实是不用听孔子这个老头讲课),求着老师要休息时间。在得到老师“生无所息”这样明确的回答之后,还不死心,嘟囔着“然则赐息无所乎?”一定要为自己讨得合法的休息时间。而孔子,一看就是有经验的老教师了,惜字如金,却又字字珠玑:“看到那边的坟头了吗?那就是你休息的时候了。“不但一句话让自己的弟子哑口无言,还用坟墓这样的恐怖形象做了很好的视觉形象教育。很显然,孔子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最好捍卫者和践行者。

  其实,为什么会有“生无所息“和”生有所息“两种观念的碰撞,根本上还是价值观的冲突:子贡认为他要学习的东西没那么重要(或者不能给他带来肉眼可见的好处或者舒适),因此他觉得休息一下也没什么大不了;但孔子恰恰不那么认为,他的一生都在研究并企图践行他自己的那套理论,为此不惜背井离乡、周游列国。他像是一柄燃烧着生命的火炬,即使可能耗尽自己,也绝不肯停止释放光明。

  为什么那么多我们看上去的“成功人士“被冠以“坚持不懈”这样的标签?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很早就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并为之坚持。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坚持每天打游戏到深夜,这还会是被家长和老师鼓励的“生无所息”吗?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保罗,他的“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最近又走红了。但保罗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在宣教旅程中毫无保留的付出与坚持,更在于他对福音的信心。面对犹太人的刁难反对、面对世人的批评讥笑,甚至面对失去生命的危险,他始终坚持信靠福音并为福音辩护。很难相信如果没有那真实的信心,他可以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下坚持下来。

  争论“生有所息”还是“生无所息”重要吗?也许没那么重要,而真正重要的是,找到你自己想坚持的目标,并开始为之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有所息还是生无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