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硬核房产广告


为什么科幻片里的美国人都是逃离地球,而中国人却要连地球一起带走?


因为中国人买套房子太不容易了。



《流浪地球》成为春节档的黑马毫不意外,中国硬科幻的里程碑也好,推动电影工业化进程也好,本质上这部片子能火,归根结底还是触动了我们中国人对家的眷恋。


导演郭帆曾去美国跟工业光魔谈特效合作的事,这个做过300多部科幻大片的特效公司,听完介绍吃惊地问:“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要带着地球一起跑?”


郭帆想了想,回答说:“我们买房子买的不是物理空间,而是一个家庭,里面住着父母、老婆、孩子,这个物理空间承载着我们所有的情感。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


老外听完后说:“挺中国的,很酷。”



全世界的文化里都有对“家”的依赖感,但这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表现更为深刻。


不然,怎么会有“春运”这项大型运动呢?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则主张天人相分,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十分明显。


要往根源上找,因为我们是大河文明,五千年文明面朝土地,我们对这片从未离开过的大地有着浓厚的感情。


而西方多是海洋文明,美国更是移民国家,夸张一点那就是“四海为家”。


《杀手没有假期》中,科林·法莱尔犯了门规,上司要处死他,但因为情义,把他送到布鲁日再处死,因为这里是“欧洲最美地方”。


这要搁中国,就是悲惨的“客死他乡”。


赵本山演过一个电影《落叶归根》,片中他饰演的老赵历经千辛万苦,就为了把工友老刘的尸体扛回老家。


外国人肯定对这种事情感觉莫名其妙,但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能理解这种情怀。


把这种情怀放大到整个宇宙中,就是浩瀚而悲壮的《流浪地球》。



看完电影后,我又花了一个小时看了一遍原著小说,只想说大刘太牛逼了。


电影只截取了“流浪地球”这个核心设定和一千字左右的“木星危机”片段,就足以给我们带来一个震撼的故事。


原著中的那些反复交错在几代人命运中的绝望和希望,已经不是“震撼”可以概括的了的。



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地球停止自转后,主人公和同学们随着老师一起进行环球旅行,第一次看到未来的家——比邻星。


我们的船继续航行,到了地球黑夜的部分,在这里,阳光和地球发动机的光柱都照不到,在大西洋清凉的海风中,我们这些孩子第一次看到了星空。天啊,那是怎样的景象啊,美得让我们心醉。


小星老师一手搂着我们,一手指着星空,看,孩子们,那就是半人马座,那就是比邻星,那就是我们的新家!说完她哭了起来,我们也都跟着哭了,周围的水手和船长,这些铁打的汉子也流下了眼泪。


所有的人都用泪眼探望着老师指的方向,星空在泪水中扭曲抖动,惟有那个星星是不动的,那是黑夜大海狂浪中远方陆地的灯塔,那是冰雪荒原中快要冻死的孤独旅人前方隐现的火光,那是我们心中的太阳,是人类在未来一百代人的苦海中惟一的希望和支撑......


这令人绝望的希望,是人类文明对家的终极渴望。


如果你还觉得有人咬牙攒钱买房挺可笑,也许是你没有体会那种无家可归的彻骨孤独。


片瓦遮顶和星球存亡,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无非是对家的眷恋而已。


我想,再没有比《流浪地球》更好的房产广告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流浪地球:硬核房产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