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论语》之辩析“ 子游为武城宰”

我是晋城樊登读书会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46篇。

应书友要求,摘出原在微信里讲过的《悦读论语》,特别是易产生歧义的,修改整理,以飨读者。

《论语雍也篇六》第14章: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我们先看一下子游,位列孔门十哲第九。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吴国人,小孔子四十五岁,是孔门中唯一的南方弟子,被称为“北学中国,南方一人”。言偃以文学著名。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化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赞,曾云:“吾门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我门下有了言偃,我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故言偃又被誉“南方夫子”。

他出去做官,在武城这个地方为“宰”——首长。回来看老师,孔子问他在地方上得到人才没有?

从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对后辈的培养。尤其在汉唐,对地方的人才,都经过慎重的选拔,并且视选才为重要工作之一。这个传统可能与孔子有关。

子游这个学生来看他,孔子的第一句话,就问他在地方上发掘到人才没有。因为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时代都要人才。所以孔子第一句话就问这个问题。

子游说:“有个澹台灭明。”号子羽,比孔子少三十九岁,相貌很难看。中国人常用孔子一句话,“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便是指此公的故事。在这以前他曾见过孔子,我们这位老夫子,这天可能心情不好,看见这个年轻人长相怪难看,并不太注意他,这位年轻人没有好久就走了。

不过他还是愿意做孔子的学生,学问非常好,后来成为不得了的人物。历史上记载:在南方,他和他的弟子们名动诸侯。他到哪里,各国君主都欢迎他。而且他还带有点英豪侠气。

子游在武城发现了,又介绍给孔子。所以孔子后来感叹“人不可以貌相”,以外貌去判定一个人才,往往会有失误。孔子自己承认错了。错了就错了,孔子非常勇于认错。

子游向孔子报告,找到了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才。此人“行不由径”——这句话照古人的解释,是说走路绝不走小路。

朱熹注解:径,路之小而捷者。包括杨伯峻、钱穆、李泽厚等先生都采用了这种解释,即走路不插近道,不走小路,引申为现在的不走后门的意思,

南怀瑾先生不赞同这种解释。南先生认为——“行不由径”是说他行事从表面看来,有时不依常规,不循常道,有点满不在乎的味道,有如子贡那个“达”字的道理一样。

我们看一下“径”这个字。造字本义:直直地向前走。本义,动词:直直地向前走。径,过也。——《广雅》径,步道也。——《说文》径,小道也。——《字林》

这两种解释都有一定道理。不过从澹台灭明的英豪侠气来讲,可能南怀瑾老师的讲解更符合这个人的性格脾气。

“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译为:不是公事,从不到我屋里来。”

言偃在这里讲他“行不由径”,表面看来有违常规,但是他又发现澹台灭明还有一个很大的长处——很讲义气,绝对无私,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到子游的房里来。

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什呢?

一是孔子自己重视人才,而且嘱咐弟子们也要重视人才,

二是子游对人才的观察,启示我们只要善于观察,总能发现人才,发现人家的优点。

这也是我们现在身为领导、人到中年最应该注意的。

一孔之见,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悦读论语》之辩析“ 子游为武城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