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 || 精神分析的假设

人并不比“朝三暮四”的猴子高明,不是也会把“祷告的时候抽烟”视为不敬,却把“抽烟的时候祷告”赞为敬业?人是非理性的。人也不是高尚的,学精神分析就得接受“人性恶”的假设。


没吃过巧克力,总得知道这句话想表达啥!

昨天(15-11-08)中午回青岛,饭后稍休,2点与“心理动力学学习小组”成员见面。

没有仪式,但自此却正式启动了,5点半才结束。

晚上,一位咨询师问我“觉得学员的基础怎样”,我的“印象如何”,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很差。”

他笑了,评价道:“专业!”

社会心理学家已把一种现象普及为专业常识[注]:若非一贯表扬或批评,那么,人们最讨厌那种先“扬”后“抑”的评价,而对别人的先“抑”后“扬”则要快乐得多,而且记忆深刻。

因此,我对任何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很差”。然后,让他在我心中逐渐变“好”甚至“高大”。如有可能,我还会把这种变化的过程告诉他。

我相信这批学员会由“很差”逐渐变“好”,到结业时我给出“很棒”的评价。

而不是相反。

正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和预期,我才会做出更大的努力,促使学员迅速提升;我才会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严师出高徒”嘛。

这个常识也同样适用于我。

比如,想打击我的自信,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跟我说“听说你的课讲得很棒”,之后再转折,说“但是,我听过才发现,徒有虚名而已”;相反,若想让我记住甚至感激你,只需颠倒一下次序:“以前觉得你讲课一般,但这次听了你的课,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棒极了!”

人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聪明和复杂,人毕竟是猴子变来的。


从猴子到人是进化还是退化?

庄子讲“狙公赋芧”。

养猴者说“上午交给我3个果子,下午交4个”,猴子们暴怒;可变一下说“上午交4个,下午交3个”时,猴子们就高兴了。

“3+4”和“4+3”在猴子心中是不一样的。

人并不比“朝三暮四”的猴子高明,不是也会把“祷告的时候抽烟”视为不敬,却把“抽烟的时候祷告”赞为敬业?

人是非理性的。

人也不是高尚的,学精神分析就得接受“人性恶”的假设。

不信,尝试着戴上精神分析的眼镜,就会发现,这次学习班的招生,之所以通知刚发下去就有那么多人踊跃报名,不是因为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有多高,更不是作为指导教师的我有多大的学识和魅力,而是——或首先是——因为这次学习班是免费的!

我敢保证,只要收费,至少有80%的人立马就打退堂鼓了。

每个人,无论是否参加这次学习班,都不要因我如此露骨地揭露而羞愧。本次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了解自己的本性——自私、贪婪、不愿付出、爱赚小便宜……

不这样,反倒是不正常的。

我甚至预测了结束时学员们的最终评价:不到1/3的人会说“很好”,从而对我心存感激;超过1/3说会说“好”或“一般”,这3个月的经历不过是过眼云烟;还有不到1/3会说“差”或“很差”,在后悔参加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无能和无奈投射给了我。

你说自己是前1/3,我不否认;但我肯定后1/3是必然存在的!

记住: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而理论则脱胎于假设。

假设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预期,而且常常是无法意识到的。

精神分析会告诉我们:正是预期的满足与否,决定着一个人的苦和乐。

15-11-09


本涂鸦摘自我这本拙著,改版后正在进行第三次印刷。

注释

社会心理学家阿龙森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竞争激烈的演讲会上,有四位选手,两位才能出众,而且几乎不相上下,另两位才能平庸。演讲过程中,才能出众的选手中有一位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饮料,而才能平庸的选手中也有一位打翻了饮料。如果是你,你会觉得对四个人中的哪个更有好感呢?
实验结果表明:四人中,才能出众但犯一点点小差错的人最受欢迎;而才能平庸又犯小错误的人,最无法让人忍受。为什么实验中那位既才能出众又没有出错的演讲选手,没有得到最高评价呢?因为大家会觉得太过完美的人,会给自己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而有才能的人的小小错误,不但不会使魅力降低,反而更增加他的一分亲和感。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犯错误效应”,也叫“阿龙森效应”。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克富 || 精神分析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