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小城旧事
文/天翔
《十字街口右转到溪下街》
小城的十字街口很有特色。说是十字,其实只能算丁字。从上街八间店的繁华一直迤逦下街虹光店的热闹,直到街口,左向县前街万泰巷二百米街上,右转溪下街米市,正面却被跃进台塔阻挡嘎然而止。
跃进台基呈八角型,四周围有半人高的石栏杆,中间有门,有木旋梯直上塔顶,塔高五层,逐层缩小,尖顶六角就有重檐垂拱,直上直下,每一层每一面带窗。当年电灯公司就在底层收费。各家各户都自动去交,有收款员有里面招呼。
在十字街口的左手是百货公司,一层营业,货品种类琳琅满目。棉布柜是最有人光顾的,总是围着女人,比颜色,比质地,比价格,常常还有打折送尺的好事,把女人招惹得买心饱满,象要把打折的便宜占尽。乐器文具柜冷清一些,只有爱好的人偶尔试一把胡琴,调一声笛子,要是高档的手风琴,小提琴就很少见人问津。买一支铅笔,买一块橡皮,买一个薄记的是有,也都是学生小子,钱不多,也挑剔。
还有五金电器柜,还有自行车钟表柜,那都是家庭的大件,一般不敢下手,只享眼福。看看是最好的选择。
百货公司对面,跃进台隔壁是小城的最热闹繁华的南货酒店,里面带桌有座,每个进城的,或者是熟悉的酒友,都喜欢在这里聚会,戥上二两白字米烧,或者一提糖蔗烧白,二块囟豆干,一小盘兰花豆,酒里乾坤大,天南地北壮肝胆。天气收成,家道内外,朋友变故,亲戚近况,在这里都是谈资,都是老友消遣的时光。
酒店过去,就是小城最豪华的理发店。男客女宾,烫发刮鬚,一溜的皮转椅,窗明几净,欢声笑语,只在这里,修缮了容颜,又获得皮转椅的享受,当年也是风流。
理发店出门再过就是县前巷,对面就是县政府的大门。这里就不叙说了。
十字街口的右手边是溪下街街口的三角店,里面有南货甜食,香烟老酒,这里都是随便一盒烟,一盒火柴,一包点心,一提小酒,就象随风飘来的,过客匆匆的停靠点,补充所需而已,也有的是橱柜里的诱惑,经不住,估叨着口袋里的几枚剩钱,尝尝鲜罢了。
三角店往上走,针线扣子铺,小城大饭店,据说集市日要买几百斤米饭,大锅菜四个人烧还来不及。肉麦饼三个人烤还得等。生意好得不得了。这也是国营的优势。
再上去一点就是小城有历史感的公信茂大酒店。店开四间。上楼炒菜,小城的名厨名菜在这里面尽可享受。有幸在此搓大餐,也是三生有幸的事。
公信茂再往上去,就是蔬菜公司的水果蔬菜店,有时令水果,上时菜蔬,都在这里平价能见,好的可是要排长队等候,也有排到头,已卖完的运气。这也不能怪谁,嫌自己脚短。
往上就不得不说说戏院下的大牌坊。看戏是小城人夜生活的一个特点。在牌坊下就能听到戏场舞台的锣声鼓板。有大海报插画在牌坊脚下的售票处门口,吸引着过路的眼球。
有时票售完,喜欢的人都在高大的牌坊下等着偶见的退票。牌坊后是高高的几十级石板台阶,走完台阶,才到戏院的门口。过了戏院,就是老城隍庙,庙前有一大晒场,后来改为灯光球场,再过去就是小城独一无二的电影院,这里可是当年的文化中心。这话不假。在这里人更多,潮水般的涌进,又是潮水般的涌出,还有无票想蹭电影的几群小伙伴围在检票口前,总想等着机会,看半场,看一点片尾也行的感念,痴迷的等待。
牌坊对面是小城有故事的一堵高高的土墙。俗称白火墙外。这从何说起,这里不去考证。只见墙上经常变幻大幅的图画,或为大字标语,或为宣传图画。高大敦厚。几位画师都搭上架子上去描线泼彩。几天功夫就是一墙精彩。
其实,真的热闹是在小城的晚夜。在十字街口到白火墙外这一段,摆摊设点的人真多。有卖糖梗赌上手气的,有卖菱角,有卖黄柿。最显眼的是卖西瓜的摊位,电灯用红纸包起,低垂摊位,摊上的西瓜都张大血色的诱惑,倒流着香甜的浆汁。摊前挤满了经不起诱惑的嘴,就想着那个鲜,夏日的享受。
要是遇见一,六集日,十字就成了水泄不通,拥挤的人群,车流,满地街沿的自营小摊就象要把街口撑破,可过了一上午的喧嚣,下午又归于平静了。又该到晚夜才恢复热土的气氛。
从三角店往西,就是一百米的街道,就是小城图书馆。圆洞门进去,就见小亭石桥,中间一口水塘,有雕花石栏绕塘竖围。里头有睡莲伸叶,花萼欲芳,静娴而文雅。有阅览室里当天的日报杂志可供读赏。图书馆有图书出借,就凭一本借书证。古真善本,天文地理,人文美学,小说散记。应有的尽有,足够人的学习长识。
图书馆出来往左就是大牌坊,石阶上去,就是电影院的范围。前面是蔬菜商店卖酱菜酱油酸醋的四开间店面,再前就是原来的竹器厂,做油布伞,大竹器。小城是多雨的地方,备一把伞,是必须的。
图书馆往右就是长长的溪下街。这里店铺林立,各有特色,最想说起的,是葱烧饼。想起香葱的油饼,口水直挂嘴角。
下去是米市,糠市。这边都是城郊流进来的新鲜米糠,尽可让小市民挑选还价成交。特别在集市,更见喧闹。
溪下街不是直街,在城门口又曲折向里拐个s型弯,沿街有修理车铺,打铁铺,理发店,凉茶铺。城门口没有城门,就是可见高高的用方石砌垒的旧城墙。城墙下竟有住家。可想,城墙厚而空,不会是藏兵洞的改建吧。
沿街有杨楼里大巷,这巷就比一般的宽大,可能以前里头有大户人家的宅院。
再过去,就是溪下街的街尾,右边是天妃宫,前后五进,占地面积不亚于徐二公祠。解放镇小学就在天妃宫里。也是后话。天妃宫前面有宽大台阶下溪,前瞻一片卵石溪滩,应该原来是有人乘舟船竹筏来上岸的所在。
往前就到了五孔的西津渡引桥,石条并列宽约五尺,平整缓坡,无论手推车还是人畜,都能轻松上桥。桥楣上大书颜体西津桥三个大字。溪下街就在此算尾巴了。再往外就是乡村大路,此为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