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鲁迅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008年暑假游百草园


光滑的石井栏


三味书屋介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一 写作背景

1.三味书屋的求学生活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一所很有名的私塾。鲁迅 11 岁时就到三味书屋跟随私塾先生寿镜吾学习,在那里一学就是好几年。

当时鲁迅的座位被安排在书房的东北角,他所用的木桌现在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

鲁迅12岁时,家道中落了:一场科考案将他的祖父牵连进了牢狱,父亲又长期患病,生活日渐拮据起来。为了给父亲买药,他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店之间。

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先生严厉地说了一句:“以后要早到!”

鲁迅听了没作任何辩解,只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宇。

自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

后来虽然父亲离世了,鲁迅仍坚持在三味书屋苦读求知。私塾里的寿镜吾先生虽然严厉,但确实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老师。

无论是寿镜吾先生的为人和治学精神,还是给鲁迅留下深刻记忆的三味书屋,以及那个刻着“早”宇的课桌,都一直激励着鲁迅。

2.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中。因此他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作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这篇散文发表于《莽原》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日事重提之六”。

二 题解

1.判断文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显然,是写了发生在两个地方的事情。所以可以判断:这是一篇记事的记叙文。

2.找中心词或关键词

第一,“百草园”是鲁迅家的园子,是鲁迅上学前的“乐园”,主要写“玩”;“三味书屋”是鲁迅上学的私塾,主要写“学”。

第二,“从……到……”用一组介词短语把两个地名连接起来,写了鲁迅童年时期从“玩”到“学”发生的事情。

三 整体感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鲁迅童年生活的散文。描述了鲁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中的游戏玩乐到在三味书屋中的读书学习。表现了一个儿童的成长过程。

文章表达了鲁迅对儿时生活的眷恋,对童趣不再的叹惋,和对眼前生活的感喟,以及对老师的怀念。

四 理清思路(结构层次)


全文21个自然段,依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可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9):写百草园是“乐园”(玩)。

第1层(1):总说百草园是乐园。

第2层(2):抓住“乐园”,集中笔墨生动描写百草园春、夏、秋的景色,并写在百草园里抓虫子、拔何首乌根的乐趣。

第3层(3-6):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的乐趣。

第4层(7-8):在大雪天里跟闰土父亲学捕鸟的乐趣。

第5层(9):过渡段,写依依不舍告别百草园,要进入“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去读书。

第二部分(10-21)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学)。

第1层(10-11):写行李拜师。

第2层(12-16):写问“怪哉虫”。

第3层(17-21):写大声读书。

五 赏析优美文段

优美文段: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2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3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4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5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6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7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是文中的第二自然段:典型的写景段。学习以下方法:

1.抓住特点表现事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句式:

第一句:不必说……;也不必说……。

第二句:单是……,就……。(此句是以下三四五句的总写)

第三句:(接着罗列)A物……。

第四句:B物……。

第五句:C物……。

3.从感官入手来写景:

(1)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直窜向云霄、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2)听觉: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们弹琴、斑蝥放屁……

(3)触觉:光滑的石井栏、摘覆盆子刺手……

(4)味觉:又酸又甜

4.写作顺序:

(1)由静到动:第一句前一个分句写植物的静景(同时采用由低到高的顺序);后一个分句写动物的动景(同时采用由高到低的顺序)。

(2)由动到静:第三、四句写动物的动景,第五、六、七句写植物的静景。

(3)由整体到局部:第2句写整体(总写),第345句是局部(分写)。

5.为了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多用修辞手法:比如第3句拟人,第7句比喻。

优美文段:1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2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3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4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 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佳了。5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课文的第七段:百草园雪地捕鸟。这是记事的典型段。学习以下方法:

1.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记叙一件事情:

(1)第1-2句:为什么捕鸟(原因)

(2)第3-4句:怎样捕鸟(经过)

(3)第5句:捕到什么鸟(结果)

2.详写经过时,要准确用上动词。比如:扫开、支起、撒、系、牵、拉。

六 疑难问题

1.关于文章的主题。这一点历来存在争议。在很多资料上,见得比较多的说法就是“批判说”、“儿童心理说”。

在广西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编写的《同步训练》里,是这样来阐释主题的:

描述了“我”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我不敢苟同这样的主题阐释,我认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是:

文章描述了鲁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中的游戏玩乐和在三味书屋中的读书学习。表现了一个儿童的成长过程,表达了鲁迅对儿时生活的眷恋,对童趣不再的叹惋,和对眼前生活的感喟,以及对老师的怀念。

我的理由是:

第一,从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谈到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我们可以知道他写作这些回忆童年的散文,并不是要批判封建教育,也不是为儿童被束缚天性而鸣不平。

文章写于1926年,这是鲁迅人生中充满变动,心情“空洞、芜杂”的一年。所以“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的鲁迅把目光投向了旧事,希望借旧事的回忆来排除苦闷,寻求慰藉。所以一开始是给收集的散文集取名为“旧事重提”的。

2.三味书屋的生活比起百草园的生活,虽然不及百草园生活丰富和自由,但是也并不是没有乐趣。而且鲁迅对早年读书生活的回忆重心并不在其苦,而在其乐。

比如:写了读书时偷跑进后花园折腊梅花、寻蝉蜕和捉苍蝇喂蚂蚁;

还写了被老师发现,回书屋,“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听老师一个人大声入迷地朗读;

又有趁老师读书入迷,“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等课堂生活的细节描写。

这些描写传递的更多的是一种儿童调皮的快乐,既是在百草园里没有的快乐,也是成年人再也没有的单纯的快乐。

文末最后一句“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这东西,就是当年鲁迅在三味书屋描摹的“绣像”,这些绣像,就是他在三味书屋读书之趣的象征。所以“早已没有了”,对于鲁迅而言,既包含着对儿时生活的眷恋,又包含着对童趣不再的叹惋;而“早已没有了”的不仅仅是绣像,还有整个已经卖给他人的百草园,从这个意义来讲,鲁迅生活的最初的故乡都已经没有了,而写作当时又正处在纷扰动荡之中,他的内心该是有着多少的感慨和苦涩。

所以这篇文章其实是混合了鲁迅回忆的甜蜜和现实的苦涩,包含着鲁迅极其复杂的心理和情绪。但要说批判封建教育和为儿童天性被压制而鸣不平,我认为是没有的。

2.行礼拜师时,为什么“对着那扁和鹿行礼”?

三味书屋书房的中间挂着一块写有“三味书屋”的扁,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根据谐音,鹿者,禄也,“禄”从何来?当官才能发财也。“肥大的鹿”,就是高官厚禄。“古树”就是古书。“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意思就是高官厚禄就在古书里。以前考科举,考的就是《四书五经》的古书。

古时“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而“学而优则仕”,所以要先对着扁(师门)和鹿(禄)行礼,那代表着一种对功名利禄的膜拜。这在当时的社会是正常的。

也是因此,当鲁迅问“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时,这个“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为什么?因为这个问题在老师看来,不是学生该要知道的事情。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专心读好该读的书,那才是正道。

3.第9段过渡段,是归上部分,还是下部分?

第9段承上启下,但最主要的意思是表达对百草园的不舍和眷恋,所以应该归为上部分。

4.为什么“……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为什么“我”进的私塾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在小的时候,其家庭对他的教育是非常重视和严格的。了解了这些,就不难理解《五猖会》里为什么都要出门去看五猖会了,鲁迅父亲还要他先背了书才能去玩了。

这就是鲁迅小时候生活的状态。

七 阅读感悟

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则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充满天真和乐趣,即使童年生活已经远去,它依然是一处可以任由心灵停泊的港湾。那满满的童真回忆,就像镶嵌在心灵荒漠上的一片绿洲,永远葱茏,永远可以提供慰藉,拂去尘世生活的疲累。这可能就是当年鲁迅写作时的心情。


2008年鲁迅故里



听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



乌篷船


鲁迅故居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度解读鲁迅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