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期关键帮助》
——李跃儿
开篇序语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一本书是《关键期关键帮助》,这本书的作者是创办芭学园幼儿园的李跃儿老师,她曾经是一位画家,也是一个懂教育和爱教育的人。这本书无论是对于老师或者是家长来说,都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籍。通过看完这本书,我们就不会把孩子的正常行为当成问题加以制止,也不会忽视任何应该给孩子提供帮助的机会。
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成长!
那我分享的是阅读这本书第二章节,自己收获的一些关键点,了解孩子的成长,到底有哪些关键期?在这些关键期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予孩子哪些关键性的帮助?
《关键期关键帮助》第二章
第一节:0—1岁:每个人都需要安全启航
在这个章节里两个关键词:
安全感 秩序敏感期
一、安全感
我们先来看看,婴儿是如何寻求安全感的?
书中提到,胎儿在母亲的子宫中,能够触摸到光滑的子宫壁,那可能一点光都不会透进来,所以胎儿不需要使用视觉,但是他能听到母亲说话的声音,因此在出生后对母亲的声音会特别敏感。
子宫中的胎儿还能听到母亲内脏活动的声音,比如心脏跳动的声音、胃和肠子蠕动的声音,在子宫当中,他还能闻到一点羊水的味道,所以它的嗅觉也是很好的。在妈妈子宫这个环境中,它是安全的。
出生后胎儿变成了婴儿,从习惯的子宫环境,突然来到一个无边无际的空间中,首先他产生的就是恐惧,然后是没有安全感,那尽快要做的事情,一定是摆脱这种恐惧与不安,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寻找安全感。
那我们先试想一下,如果是一个成人来到了一个语言不通,完全陌生的一个环境当中,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摆脱恐惧,获得安全感呢?可能会经历三步:
第一步,先观察身边的事物,辨别哪些危险,哪些安全。然后那把身边的这些事物看熟了之后,就先留在这个熟悉的安全地带。
第二步,观察完之后我们就先呆着,先适应,也不敢轻易地去改变,因为我们对身边的这些事物的特性还没有完全了解,所以就会保留一开始看到它们的样子。
第三步,熟悉事物后,确定安全,陌生感就消失,安全感被建立起来,才开始逐步探索,把自己的认识范围扩大。
案例:其实看到这里,让我想起儿童之家里的一个插班生XX,就会表现出这样一个状态。前期每天她会坐在一个固定的区域,他不会很急于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进行操作,而是坐在那里环顾四周去观察小朋友,观察老师,然后呢?等到它渐渐熟悉了环境和人之后,感受到是安全的,才慢慢的开始自己的工作。这个观察的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明显感觉到孩子在寻求安全感。
那专家们发现,婴儿所做的事情也非常的近似。他从妈妈的子宫来到外面的世界,
第一:就是先通过声音、气味找妈妈。找到妈妈就安全了。我们刚生完孩子的时候,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医生都会把孩子抱到我们的身边,对吧。
第二:当婴儿睁开眼睛,能够看到他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她就将身边的一切铭刻在大脑之中。
第三:确定环境不再危险,开始探索环境中的事物,我们叫做儿童的工作。
婴儿寻求安全感的一个过程,接下来,我们进一步了解,0到1岁关键期——安全感的建构;
二、0—1岁关键期——安全感的建构
安全感建构关键期
特征:
婴儿会把生活环境中所有的因素固定下来作为一个模式,成为自己安全的需要,这就是安全感建构关键期特征。
阶段:
从出生后开始,3、4个月开始,延续一岁半到两岁
表现:固守于已经形成的生活环境,换到陌生的环境中会出现不安和恐惧,出现反常的情绪哭闹。
三 关键帮助:用秩序建立安全感
我理解的就是李跃儿老师说的这个安全感建构也就是蒙特梭利说的秩序的敏感期。蒙特梭利认为,秩序感是儿童出现的第一个敏感期。出生后的第一年,从3、4个月开始持续到两岁半左右。
秩序敏感的现象:
1.家里的东西被挪动,孩子会哭;
2.回家没有走固定路线,哭着要求重走;
3.不许别人穿妈妈的拖鞋。
专家们认为,孩子喜爱秩序和事物的一贯性,与成人喜欢把各种物品归类定位所造成的那种温馨和整洁的乐趣不同。孩子喜欢秩序是由于急切需要一个精确的,有所规定的环境,在这个环境当中,他才能将自己和自己的知觉归类,形成内在的概念,以便深入的了解环境,并决定自己在环境中的行为。
三、体外孕期
在这个章节里面还提到了一个概念,叫体外孕期,指的是孩子出生后6—8周,是孩子从子宫到无限空间的过渡。体外孕期,顾名思义,是需要妈妈仍然把孩子像在子宫里一样环在身边,就是用妈妈的身体给孩子一个被包裹感。也就是我们说的要多抱抱孩子。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遇到一些问题:
1.孩子哭,要不要抱?(需要)
2.传统的“蜡烛包”好不好?(≠环抱,包裹捆绑孩子。禁锢孩子的活动空间)
3.孩子在妈妈的怀抱里,妈妈的情绪很重要。(低落的、害怕的、忧伤的、焦虑的情绪也会传染给孩子)
小结: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让我们了解了三个关键点:
第一是安全感:安全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安全感的建构,是探索发展的基础。当我们感觉到安全了,我们才会有进一步探索的行为,才能获取发展。
第二是用秩序感建立安全感: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儿对秩序极端敏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幼儿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如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即秩序感。这个时期孩子会难以变通,甚至不可理喻,也可称为执拗敏感期,但是这些行为特点是与幼儿的心理发育特点密切相关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难以逾越,甚至是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阶段,所以我们要学会去接纳孩子的情绪,试着更多的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秩序敏感期对幼儿成长非常重要,当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了一种自然的快乐。这种快乐意味着一个人对他自己环境里的所有细节方面都能支配。
第三关于体外孕期,我们要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多抱抱孩子。
以上就是自己阅读的收获, 那今天的分享就到此,感谢您的聆听!
附:关于安全感的相关知识及研究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E . H . Erikson)在1950年提出了解释人生全程发展的一套著名的理论,称为“心理社会期”理论,它将人生全程划分为八个时期,并且认为,在人生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一个时期都应视为一个“危机与转机”的关键。埃里克森指出,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发展的课题是要个体建立对世界最初的信任感
现代精神分析的理论——自体心理学(self-psychology)和客体关系心理学(object-relations psychology)认为: 客体是一个技术性的术语,涉及的是主体与之相联系的人或事物。客体关系的探讨,通常集中于儿童与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早期关系,集中于这种早期关系怎样塑造儿童的内部心理世界和以后的成人关系。自体所涉及的是,对自己来讲,我是一个人、一个活跃的实体,或一个存在于自我(ego)中的自我形象。
从精神分析的理论可以看出:个体的安全感是这样产生的:父母(尤其母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客体,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如果能够给与孩子足够的爱,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孩子就会体验的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觉到自尊、自信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婴儿初生,如果受到父母或其他看护人的良好照顾,尤其是母亲,如能够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并且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婴儿就会觉得舒适与满足,会产生最初的安全感,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埃里克森认为这种基本信任的获得是儿童的第一个社会成就,是婴儿自我统一性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