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⑥:回归平均值和思考下的预测

国庆假期已经过去了,我们继续解读《思考!快与慢》,还记得我们上篇文章讲到了教育的心理学问题,到底是该奖励好还是该批评好。中国的家长一般不善于表扬,怕孩子骄傲。觉得惩罚反而能够促进他们进步,但作者说,其实家长们这种做法只是发生了回归平均值现象,也就是孩子的表现是波动的,一会好一会坏,批评让他回到了平均水平。但是表扬,却可以让他的平均值不断上升。这就是差距。换句话说,如果只是周期性的错误,你表扬不表扬批评不批评都没什么关系,而促进整体水平提升,一定要多表扬为主。


回归平均值

我们就想借着这个教育的话题,讲一下回归平均值,比如我们都知道,成功等于天赋加运气,那么一个高尔夫球选手第一天,打出了高于水平的表现,第二天你怎么预测他的发挥?事实上,最准确的预测,通常是最保守,最接近平均值的预测,而不是基于第一天的成绩,因为第一天很可能他受到了运气的影响,这就好比你连扔了10次硬币都是正面,那么你扔第11次,扔到正面的概率是多少,仍然是50%,不会因为你前面扔了10把,而改变这个概率。这就叫回归平均值。

回归效应无处不在,比如奥运冠军拿到金牌,但是并不意味着以后会一直拿金牌,也往往因为这样,很多观众无法接受,一旦没有拿到金牌,奥运队员就会备受非议;更比如投资基金也是如此,在各大基金销售网站,被推出来的明星基金,往往在未来的半年到一年表现不佳,很多人不解这是什么道理,其实这就是回归效应,一个基金再好,它也不可能永远涨,而之前它涨的好是因为正好赶上了风格,但是风格不会是一沉不变的,等你买进去,风格就改变了,所以你会觉得很倒霉。相反一些基金一直跌,主要并非他们做的很差,而是因为风格不对,我们趁着他们受伤的时候低位买进去,很可能会在1年左右的时间获得超额收益,这就是逆势布局的思路。也是回归平均值的思路。所以我们自己如果投资基金,肯定不会选页面推荐的那些火热基金,因为那时期的基金正是大涨的时候,你在高买入,收益率可想而知。所以大热必死这个定律是存在的,无论是看球,比赛,还是投资理财,都别去押热门。表现不好的,由于大家预期低,所以他们会慢慢表现好起来,而表现太好的,大家预期太高了,所以很容易就掉下来。


预测真的准吗?

很多人都企图预测未来,但事实告诉我们,这个准确率并不会很高。最好的预测或者无偏见预测,要求我们只有在信息非常有效的时候,才允许对罕见或者极端的事件做出预测,如果你期待自己做出恰当有效的预测,那么你的预测结果就永远不要太离谱,或者偏离平均值太多。

所以有些事能预测,是因为他之前发生过,发生过的事情就能找到历史上的逻辑,然后通过这个逻辑来判断未来,但我们要尽可能的中性判断,而不要太过于乐观或者悲观,那样很难得出有效预测的结果,比如股市就是一个很难预测的存在,不存在说大跌之后必定大涨,有时间还会一跌再跌。

当信息不足的时候,也就是说你不知道历史上发生过什么,没有这个知识,还要去预测,那么就只能源于系统一(第一感觉)得出结论了,比如会一直相信房价只会涨不会跌,买房只会越来越难。但是你要问他依据,他也说不出所以然。通常这种预测都显得过于自信,但其实你只是预测了一个极端小概率事件。而回归性预测,是基于系统二(思考)做出的,是你参考了大量数据,拥有了大量知识之后得出的结论。这个概率要比系统一做出的预测靠谱的多的多。


过度自信和决策。

比如我们读了很多的励志故事,马云的创业故事,以及腾讯传,谷歌的成长史,乔布斯传等等,我们看这些故事,总会感觉血脉喷张,但其实很多东西,你并不可能去复制。所处的环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情况,让这些偶然成为了必然。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比如我们说刘强东是一个坚毅的创业者,从打工者成为商界巨人,把京东带成了零售巨头,但是2010年他的公司差点就死掉,要不是那几笔机缘巧合的投资,刘强东可能现在已经是个穷光蛋了。

后见之明对于决策者的评估行为,有着恶劣的影响,它导致了观察者不是根据判断过程的合理性来评估一个判断的好坏,而是以结果的好坏作为判断标准,就比如说一个简单的手术,但出现了意外,最后医院会说这个手术本身就存在风险,然后找各种证据来证明自己当时已经提示风险。

结果越糟糕,情况越是负面,后见之明的偏见也就越是严重,这里不妨建议大家,把你的判断和预测写下来在纸上,然后贴到墙上,否则你总会有种错觉,这事好像我是看对了的。但其实你当时的想法根本就不是这样。一个结果出来,你会马上忘掉之前的想法。这对于你来说,就失去了一次找不足的机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考!快与慢》⑥:回归平均值和思考下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