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的小领读版

领读小记:当我们意识自在的时候,世间的物质也可以随着我们心念而改变(因为一切本空),当然这个不是我们单纯口头说,而真的到了这一步,我们就有真正的心能转入物的功用,去证明我们已经证得了。

这个叫随自在者智转智。

领读小记:神通再大,也逃不过无常(这里面有佛最大的神通弟子目连尊者的故事),神通再强,也转不完共业。

一切唯心,所有修行看的都是做人、处事、起心动念。

领读小记:去到第2种更高级的定,是观察。

这种定力不再是打坐,我们打坐只是一种休息,所以在身体上面会得到更好的提升。

但在唯识当中不强调这一种功夫层面的部分。

但不强调不代表没有

这种定力是配合思想观念上,观察道理,观察逻辑,观察规律。

领读小记:

我们平时打坐、念咒、各种守窍的方式

是练习如何把心内动荡变动的部分走入止的部分。

而止观成就的人,不用打坐(不用形式、更细腻了),只要心念一定,境界便现前。

我觉得这里就是讲这种粗和细的关系,观的着手点不一样的区别。

但这里可以是一个过程。

领读小记:

观修是否得力,我们平时可以检测,一念之间可以把事情和画面,观得有多么清晰和仔细。

师父之前也说:我们是否在功夫上,你过后一观就知道,你到底在还是不在,有多少念在

领读小记:

我们的修行一定要能拿出证据来,这里讲的是能否把一切观出来,一闭上眼,能否能把身边的一切人、物清清楚楚的观到(这是心理上的证据)。

这一切都是铁打的结果,一句到底:需要经常检测自己的功夫是否到位。

不然久而久之那就只是自欺欺人。

没有达到我们内心真正想要的,同样也耽搁了我们的时间,耽搁了我们的修行。

领读小记:

“随观一境,众相现前”

只要观一个境界成功了,随念头的转动,所有的一切相所谓顿悟、顿现,一念之间统统出来了(师弹一响指),是【顿现】,不是一个一个来。

各个宗派的法门都是为了这个【顿现】而服务,无分高下。

领读小记:

原来有财神法,但是一个月的成本是6万(这是不是用花钱来刺激赚钱?)

这是谁都想既有财富,又有修行。

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会不会这么美好,不一定(或者会或者不会)。

一切法门没分善恶,由方便来切入,但就要看你什么心理行为、心理活动、心理动机。

领读小记:

观修法门。

当可以“无中生有”从无观到有,这是修密宗的第一步,这叫“生起次第”

第2步:是观到以后,“舍有还无”,把这个观成功的境界,连身心及一切物理世界归到“空”,这叫“圆满次第”。

领读小记:

要知道第六意识是分别是好东西。

《维摩经》提到“分别也不恶”。

分别是智慧,是第六意识最强的功能。

修行人很喜欢【无分别】,一旦理解和操作不到位,很多人修着修着让自己什么不知道了。。(这个方向就需要调整一下了)

方法正确的话,我们把第六意识修清明了,内外空空洞洞这个现象境界,不起分别,意识不动,就会“转智”。

领读小记:

我们在第六意识清明的部分起修就对了。

这个时候就会变成了五根对六尘(第六意识保持清明不起分别)。

但不要因为这样就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开悟了。

因为这个只是入手处,然后,需要做的就是规规矩矩的做人,老老实实在修行。

领读小记:

修持到第六意识不起分别作用,这个时候/

第六意识起分别作用在专一上,不起第二念的分别作用,也叫做不起分别,专一在某一点上。

开始证到“实无分别”,第六意识真实面、这个清净的一面本来无分别,这个是观察智慧起用。

因为你有了这个智慧,所以就停止了分别,在这个境界慢慢定下去的时候,意根就慢慢开始转变。

感觉这个操作,有点像师傅所平时强调的。(如果我误会了,请大家指出)

领读小记:

1.有了菩萨成就四智,才算禅宗上的初步开悟。

2.唯识讲了八个识,实际上只讲心,心的作用。

心的作用中间代表最重要的是第六意识,这个反应的作用是“识”,有识别、认识、了解的作用。

领读小记:

这里面讲的都是能和所。

我们经常会在所上面,(依他起性)一环扣一环的陷进去。

虽然我们依他起性了,但“皆非离自性”。

一切都没有离开过自性。

领读小记:

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

第1步:依他起性

第2步:遍计所执

只要我们没有了定力,我们就一直依他起性,随外界而转动,一直靠外境来影响着我。

去到后面,意识就会越来越固执,越来越执着。

领读小记:

1.遍计所执以后,只需要把这一切都拿开,自性光明就出现了。

2.一切都由唯心唯识所变,没有别的。

“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

领读小记:

很多经典都在讲这一个道理,不只是唯识在讲。

领读小记:

我们所谓的心,不在内又不在外。

它是小而无内大而无外。

领读小记:

一切的外境界,包括山河大地、宇宙万象,就是内心的影相而起来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唯识与中观》的小领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