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型依恋人格是什么?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条件很不错的女生多次恋爱无果,甚至总是遇到“渣男”,在上演了无数次狗血的劈腿,出轨剧情之后壮烈分手。这就是渣男收割机性格 —恐惧型依恋,一般有这种依恋性格的女生恋爱或者婚姻都不会很顺利或者美满。
不知情的人大都会觉得女生运气不好,总是遇人不淑,但是事实往往并不一定和我们看到的一样,甚至当事人都不一定知道或许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人格依恋分为四种: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恐惧型依恋、安全型依恋,安全型是毋庸置疑的完美型人格,而其他三项均为不安全型人格,而今天的主题则为其中最令人揪心的—恐惧型依恋。
恐惧型依恋的人既不相信自己会被爱,也不信任别人,他们的内心没有安全感,害怕一个人,很渴望有人可以来爱自己;但是一旦有人靠近,他们又显得很回避,有时候甚至表现出强烈的拒绝和指责。
这种依恋也被称为 “混乱型依恋”,它的表现往往是混乱不定的。上一刻还在说:“我好想他,想得心都在痛!”
下一刻,莫名其妙变成了:“你在我心里,什么都不是!!!”
然而恐惧型依恋不仅仅体现在亲密关系中,在亲子关系中也是非常常见,在最近一部亲子类纪录片《不好说特想听》中彻底把亲子之间的矛盾揭开,节目邀请了几对父母和孩子,让他们面对面聊天,表面上是向父母介绍自己的工作,但真实的目的是打破亲子之间沟通的障碍。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四集的主角天天,他是一个时尚公关,他自从 18 岁之后,就离开家独自闯荡。虽然跟父母住在一座城市,他跟父母之间却极其疏远,他搬出来自己住,很少回家看父母,生活中每次跟母亲沟通,几乎都是不欢而散。
母亲表示很诧异:“是你自己想出去的
我并没有疏远你。”
他说: “不是不想回家,是害怕。”
这种想靠近而不敢靠近,渴望被爱又表现出恨的矛盾,正是依恋恐惧最揪心的痛。那么他们到底在恐惧什么呢?
心理学家针对这种人格进行了分析发现:恐惧型依恋人格的产生都与童年时的创伤有着相当大的关系,按正常来说,父母是孩子幼年时期最安全的港湾,但如果在幼年时期没有给孩子安全感,反而频繁对孩子带来伤害,那么长大后的孩子会认为父母是危险地带,从而转变成逃避。(不仅父母,其他依恋对象也一样)
在这场节目中,天天带着哭腔提到这些源头
依恋恐惧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评价很低。小的时候,在他们还不理解父母的发怒动机时,他们会觉得一切的悲剧都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好。
然而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亲密关系。
《情深深雨蒙蒙》中的依萍便是一个典型例子,父亲原本应该是她寻找安全感的地方,想象中那里有保护、有经济来源、有家…… 然而现实是,每次不是鞭打就是挨骂。
她很渴望有爸爸的爱,却害怕靠近他。而这种矛盾也带到了她跟书桓的爱情当中。
从一开始,依萍对书桓就不信任,表面上依萍很强势,内在却是一个很自卑的女生,她很渴望有人给她爱和保护,却又不得不表现得像刺猬,随时武装自己。
因为爱情的出现,书桓成了依萍的另一个安全港湾,而一旦她在这个港湾中得不到支持,便会引来新一轮的恐惧和拒绝。
比如对方跟她的意见不同
她便会习惯性地逃离:
一个人的时候,她又会疯狂地想回到这个港湾里;
对方一旦出现,她又会表现出绝情的一面,把对对方推开……
反复的口是心非。最终自己还是不明白,究竟是要尝试去爱一个人,还是一个人更能让自己感到安全?
然而恐惧型依恋不一定是父母带来的,从小到的人际关系方面也可能是恐怖的的源头,虽然成瘾表现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都来源于内心未被满足的情感需要,或缺乏亲密关系,或缺乏安全感,或逃避内心深处的伤痛与困境。
如何克服恐惧型依恋:
1:停止自我的责备
从现在开始停止自我的责备,过往受伤经历让你感觉自身存在问题,因此导致你往后的生活中更倾向于自我责备的观念,你要清楚,错的并不是你,你可以尝试记录下每一次自我责备的瞬间,在纸上写下:“真的是我的错吗?”
并开始给与每一场自我责备三种以上的可能性,当你的思维处于多元化后,自然而然不会拘泥于你一直设想的“绝对化”,走出自我,看待世界。
2:适当减少强迫性的安全来源
恐惧型依恋的人群在记忆中并没有安全的港湾,所以在生活方面会不自觉的给自己制造相对的安全感,例如:在房间中安装摄像头,社交账号的密码各不相同、房间有好几层的锁...
要提升他人的价值,首先自我应该摆脱内心的防线,越是将自己陷入这种场景下,越难体会安全感的来源,放下执念,试着去体验。
3:建立人群之中的信任感
恐惧型依恋的人群,改善两性关系不是一两天的事情,我们可以尝试先融入一个团体之中,试着在其中接受他人对自己的帮助,体会团队的合作信任感,慢慢去创造属于自己温暖的港湾。
4:心理咨询师辅助治疗
恐惧依恋更多的来源于成长之中,若想彻底的根除转换成安全型人格,最稳妥的方式还是找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治疗疏导。
---END---
请在下方留下您的宝贵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