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彼得·布魯克的《战场》

北美著名华文女作家海云,曾经也是《大公报》的专栏作家,这两天在微信记载她去纽约百老汇观赏音乐剧Hamilton.

海云写道:Hamilton这个人物我也是知道的,基本上只要有人来纽约找我玩,我都会带着去Hamilton公园,看曼哈顿的全景兼讲一讲他跟人决斗身死之地。可是音乐剧一开始,我就傻了,怎么这个舞台上的Hamilton是个黑人兄弟呢?怎么华盛顿也是黑人兄弟呢?......

中场休息顺手用手机在网上搜了一下,这才明白这些我疑惑的本就是该剧最大的特色:他们大胆启用黑人演员演这些白人政治领袖。

一切就好理解了,下半场完全进入剧情,尤其是Hamiltin决斗临死前他一生的回闪,令人拍案叫绝。不同影视剧,所有回闪都得靠演员用肢体和演唱表现,一个舞台几乎没有换过背景,只靠简单的桌椅改变场景,却演绎出Hamilton悲剧性传奇的一生,更别提里面的剧情安排和歌词台词所携带的rap和嘻哈风格,这种匠心独具,难怪囊括了所有的大奖,票房还好到爆!我相信这个剧一定载入百老汇歌剧的史册。

海云建议对美国历史和人性探讨有兴趣的观众,都应该去看一看这个剧。当然票价不菲。

这令我想起一年多前去深圳看的英文话剧《战场》。遂找出当晚日记。

图片发自App

深夜到家,思考生命的意义。

感谢聚橙元老金陵与黄教授伉俪相邀,第一次到深圳南山观看英文话剧,《战场》(Battlefield)。第一次知道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

已经92岁的布鲁克是20世纪英国最为重要的世界级戏剧导演之一。30年前他排演了9小时的剧场史诗《摩诃婆罗多》,曾经轰动世界剧坛。而《战场》是根据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亦译为《摩訶婆羅達》)改编浓缩的七十分钟短剧,只有五个演员,每人分饰多个角色。作为大师的晚年之作,2017年在中国巡演,仅有上海、深圳各两场。

我是第一次看英文话剧,英文歌剧听过,但基本听不清楚演员唱什么。而这个剧,演员的发音如此沉静清晰,除了复杂的宗教名词,基本都可以听懂。我们的位置又那么好。

全剧糅合宗教,哲学,历史,神话,探讨生与死,战争与和平,权力与人性。。。。

全剧没有嘈杂音乐做背景,唯有一个鼓手,根据剧情发展击鼓配乐。不着一字,尽得风骚。

2017年11月8日


彼得·布魯克
英国戏剧与电影导演彼得·布魯克

彼得·布魯克(Peter Stephen Paul Brook,1925年3月21日-),英國戲劇和電影導演,二十世紀重要的國際劇場導演。

出生

Peter Stephen Paul Brook

1925年3月21日(93歲)

1925年3月,彼得·布魯克在倫敦出生,為兩個猶太移民西蒙·布魯克和妻子艾達的兒子。他在威斯敏斯特學校,格雷欣學院和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接受教育。1962年進入皇家莎士比亞劇團,1974年加入巴黎北方滑稽劇院,2011年,彼得·布魯克離開巴黎北方滑稽劇院。

彼得·布魯克於2004年完成《提爾諾·波卡》(Tierno Bokar),與《黑天之死》(La Mort du Krishna)與《大宗教裁判》(La Grand Inquisiteur)構成了「宗教三部曲」

作品

彼得·布魯克知名作品有《馬哈/薩德》、《摩訶婆羅達》、《空的空間》、《希茲威·班西死了》、《短打貝克特》、《何以如是》。

以上摘自《维基百科》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彼得·布魯克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