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7-王羲之与书法


王羲之与书法

王羲之,包括他的儿子王献之,二人合称“二王”,都是中国书法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尤其是王羲之,被后世称之为“书圣”。可见地位之尊崇。可是,要写他这个人,难度却很大,可信的史料并不是太多,流传下来的多是一些关于他的坊间流传的各种趣闻轶事。实在是年代过于久远了,就连他的真迹,都没有一副流传至今。

所以在这里写王羲之,其实是借着他的巨大声名来简单回顾一下中国书法发展的源头。至于王羲之本人,并没有什么过多可以讨论的内容。大体上就是,王羲之,公元四世纪人,生卒年月存疑。高官名门之后,一生基本上过得是典型的世家子弟的美好生活。这不奇怪,没有这样的生活环境,怎么可能去劳心费神地专注于什么书法。这在当时也就只能算是在一帮吃饱了没事干的世家子弟和文人士大夫之间流行的一个比较高大上的消遣而已。

书法是中国特立独行的艺术门类。它不像别的什么艺术形式,比如,诗歌,音乐什么的,当一个族群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自然地产生。书法不是这样,它是所谓线条的艺术,必须建构在汉字这样的媒介之上,因为汉字具有天然的造型上的美感,你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上居于主流的拼音文字能产生书法。当然,有一个例外,据说阿拉伯也有书法。但看过一些对于所谓阿拉伯书法的介绍之后,你会发现,阿拉伯人的所谓书法全然是在文字的空间造型,和结构上大做文章。而中国书法,本质上是在时间维度进行展现的,这可能是操其他语言的人永远也无法理解的事情。

当然,中国书法的这种特色的形成并不是朝夕之功,是需要进行必要的历史沉淀的,或者说审美意识的沉淀。套用一句俗话来说明这个情形,大概就是,书法天生在中国,但中国天生并不产生书法。那么,这种转折大概就发生在王羲之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未必王羲之本人就是这种转变的首创者,但说他是这一风尚的集大成者,或者最为典型的体现者,应该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就像孔夫子和儒家的关系一样。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稍微追溯一下书法的历史。在纸张没有被发明以前,中国的文字书写系统,不管是金文,小篆还是大篆,都还只是停留在造型的阶段,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对书写的评价一般多用好看,整齐,朴素等等这样比较直观的标准进行考量。纸张发明以后,情况就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一般我们熟知的是汉隶的出现,可是隶书毕竟脱胎于篆书不长时间,只是在结构上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和倾向于自由化,还算不上是真正的突破。

在晚近一点,我们可以观察,比如以前提到的东汉汉章帝的字,虽然结构上还受限于隶书的圆润和平滑的特色,但已经开始具有了行书的一些追求速度和变化的特征了,也就是时间维度上的考量开始出现萌芽了。再往后来,到了钟繇的时代,流畅,自然,抑扬顿挫的行书就已经能算是初具形态了。

再往后,这个接力棒的传人大致就要算稍早一些的陆机和我们这里的主人公王羲之先生了。王羲之的作品,基本上已经是书法史完全意义上的行书类别,几乎看不到早期隶书的遗存和影响了。或者可以这么说,是王羲之所代表的时代赋予了中国书法以真正艺术品的地位。因为,他将时间的要素,这一衡量艺术最为至关重要的特征完全地表达了出来。

在他以前,只有好字,几乎没有书法。在他以后,一道大门被打开了,源源不断的震铄古今的伟大作品被创造了出来。

这也许就是王羲之被称作“书圣”的内在原因,他永远地站在了那个阴阳交会的地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魏晋南北朝7-王羲之与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