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给予怎能比得上真心的付出

        杨绛的散文《老王》语言平和冲淡,看似朴素本色,却意味隽永,别致耐读。文末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让人沉思,给人启迪。

      初读《老王》,我们很容易读出老王的不幸。他是单干户,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一个人住在破破落落的大院中几间塌败的小屋里。他是独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因此,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事实上他就确实撞过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这样孤苦无依的独眼老王生活处境之艰难可想而知。我们也能轻易读出老王的善良:他给杨绛家送冰,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他送钟书去医院看病,坚决不肯拿钱;他临死前还送给杨绛香油和鸡蛋。老王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可敬的,虽然生活在社会底层,饱尝生活的艰辛与凌辱,却依然拥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

    当老王去逝以后,“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杨绛为什么心上不安?不是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不是因为他来表示感谢,她却拿钱去侮辱他。“那是 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为什么会“愧作”?杨绛对老王不好吗?“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杨绛常坐老王的三轮,一路上和他说着闲话。杨绛的女儿知道老王的眼睛天黑了就看不见,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他晚上就看得见了。坐老王的车,老王送来鸡蛋和香油,杨绛都必定会给他钱。面对不幸而善良的老王,杨绛一家充满同情,饱含善意。既然如此,那究竟是为什么还会心有不安、心怀愧怍呢?

      杨绛在文中自称是“幸运的人”,而事实上,“文革”爆发后,杨绛一家受尽了屈辱和蹂躏,夫妇先是被迫去五七干校劳动锻炼,后来女婿德一含冤自杀,全家被迫离家逃走……忆及那些含泪的往事,杨绛却自称是“一个幸运的人”,这种豁达忘我的博大情怀令人慨叹、敬佩。因为她的“幸运”在彼时是相对老王而言的,老王孤苦无依,杨绛却有家和家人;老王身体残疾,没有固定收入,只能勉强活命,杨绛作为知识分子精神富有,有单位有组织。相比老王杨绛是“幸运”的,面对“不幸”的老王她真正“愧怍”的是什么呢?且看文章中杨绛与老王的相处模式。文章开头写道“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他蹬,我坐”杨绛与老王只是顾客与车夫的关系,一蹬一坐即体现了他们地位的不平等。因为杨绛经常坐老王的车,她的女儿还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与周围人不愿坐老王的车,甚至恶意揣测着老王的不幸相比,从杨绛一家身上,老王得到了关怀,他的心里定是暖暖的。于是,老王愿意给杨绛家送冰,车费减半;老王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老王临死前将自己的香油和鸡蛋送给杨绛,不是要钱。老王在与杨绛一家相处时,是力所能及、竭尽所能地真诚付出,他是拿杨绛一家当朋友、当亲人,所以他送钱先生看病坚决不肯拿钱,他送香油和鸡蛋不是要钱。他所表达的是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真心。对于老王的真心给予,杨绛回报的是什么呢?钱。老王送冰,杨绛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老王送钱钟书上医院杨绛“一定要给他钱”;老王送来香油和鸡蛋,杨绛转身进屋给他拿钱。老王生病了,杨绛不知什么病,不知他吃什么药。老王临死前形如僵尸般强撑着给杨绛送来香油和鸡蛋,杨绛害怕得忘了请他坐坐喝口茶水。至于老王什么时候死的,如何安葬的,杨绛更是无从得知。杨绛对老王,是一个善良的人对下层劳动者的一种深切的怜悯与同情,但是这种同情与怜悯又是居高临下的。这才是事隔多年作为一个有着高度自省精神的知识分子所愧怍的原因。她与老王的相处模式中,始终是个高高在上的给予者,她不想欠老王人情,钱是老王缺少的,那么就给钱好了。而对生活困窘而又孤苦无依的老王来说,钱自然能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但他同样像平常人一样,渴望被尊重,渴望被关爱。杨绛一家对他的关照,给了他心灵的滋润,他想尽自己的能力给予回报,但自始至终,杨绛总是秉持自己做人的原则——你帮了我,我给你钱,我不会欠你人情。在杨绛这边,她可以关照老王,他们至多算是熟人,不会是朋友。而在老王这边,则是知恩图报,视杨绛为朋友、家人。物质的付出与真心的付出怎可对等呢?对于不幸者,杨绛认为应该有平等意识,因为人的境遇不同,更多的只是是否幸运,而人本身是生而平等的。对于老王,杨绛觉得她给他的关心不够,对他境遇的改变没有做什么。她认为,她应该在给予老王这样的不幸者以道德关怀的同时,还可以做得更多,比如从内心深处真正平等相待。而事实上,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对不幸者、弱势群体给予同情、给予物质的帮助,却很难平视他们,去发现他们身上人性的光辉。杨绛的高贵就在于对于世事的洞悉,对人性的洞察,对自我的反省。杨绛的愧怍,乃是一个有道德良知的人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乃是一个有着自省精神的作家的内心呐喊。因为,想想老王之类的不幸者,该有多少人愧怍呢?

      我想起曾看过的一篇题为《乞丐》的文章。“我”路遇一个衣衫褴褛、眼睛红肿的乞丐伸手乞讨,可口袋里不仅没有钱,连个手帕都没有,“我”不好意思地握住了乞丐的脏手表示歉意,没想到乞丐却紧紧握住他的手说这是给他最昂贵的施舍,“我”听了乞丐的话认为这对他也是昂贵的施舍。乞丐缺钱,可乞丐也是人,在真诚的歉意中乞丐得到了尊重,这是他接受别人物质施舍时从没有过的体验。而“我”的尴尬被乞丐理解,这是我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从周围人身上轻易得到的。当“我”和乞丐握手那一刻,他们是平等的,他们分别给予了彼此最可贵的尊重与理解,他们都是对方的施舍者,都给予了对方最可贵的人的尊严。而这恰恰是杨绛和老王的关系中缺少的。因此,杨绛愧怍,她认为对于不幸者,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的同时,更应该从内心深处对他们平等相待。

《老王》这篇散文,写出了作家杨绛的道德良知,在朴素的语言中,有一种洞悉世事的深刻。那些认为有钱就是大爷的,认为给了钱就是恩赐的人,在这样高贵的灵魂面前恐怕早已无地自容了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物质的给予怎能比得上真心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