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依依今在否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场春雨过后,又到了春暖花开,杨柳依依的季节。自古以来人们对春天美景的所有想象中似乎都离不开那婀娜多姿的垂柳,无论是乡村的房前屋后、城市的街道两旁还是涓涓细流的两岸,以及历朝历代的古诗词里到处都有她靓丽的身影。

那些文人骚客们对于柳的喜爱可以一直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里就有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在吟诗赋词的时候更是句句不离杨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唐代诗人贺知章对于垂柳的描写应该算是最直接形象的了。在诗人眼里,垂柳简直就是身穿绿裙化着淡妆的美丽女子,是春天最好的点缀,所以说有垂柳的春天才是真正的春天啊!“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就连极富情趣的苏东坡也认为当柳絮吹尽的时候,春天也即将结束,取而代之的则是芳草萋萋的夏季了。春天当然也是人们踏青郊游的好日子。“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不用花钱买票,不用爬山登高。河堤两岸小草青青,柳条飘飘。烟波之下,举目远望,岂不是最佳的赏春之地。放学了,孩子们拿着风筝,在河边疯跑,纵情欢笑,又该是多么美丽的风景。当然,要讲排场尊贵,还属那皇家重地。“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官家岂不知杨柳之美?只是让老百姓和我们的落魄诗人陆游感到遥不可及罢了。当然大文学家家韩愈也曾认为:“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但从客观上来讲初春的小草固然美好,但又怎么能和晚春的烟柳皇都相媲美呢?只能说是韩大诗人一时的感受罢了。

善于绘画的王维则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让我们得知在过去的客店门口也是栽柳的,而依依的垂柳之下正是送客的好地方。前往送别的人郑重地折下一枝出芽的新柳,希望能留住故人的情谊,然后在无限惆怅中劝慰友人喝了杯中的酒吧,向西出了阳关,就再也看不到故人了。这样的画面一直延续到现代弘一法师李叔同那里而达到极致,“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一曲《送别》感动离人无数。柳往往还和月纠缠不清。我想写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欧阳修,年轻时一定是个多情郎。想象一下,在花灯如昼、月上梢头的元宵夜里,一个年轻的女子和情郎相会,两情依依,情话绵绵,该是多么甜蜜!可惜好景不长,今年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郎,只有暗自垂泪神伤。不过这情景比起浪迹风月场一生与风尘女子相伴相惜的柳永柳郎来说,还是少了点刻骨之痛。在宋代的京都汴梁,仕途失意的柳永不得已与红颜知己相别,执手相看,泪雨凝噎。想到此去一别就算是有再美的景色、再深的情谊也将无人倾诉,再看看时光即将进入凄凉的秋天,不仅悲从中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人说柳郎此句一出,千古愁肠尽可与大文豪苏轼争锋。

不用再说什么了……时间后推到一千多年以后,一座千年小城,一条与外界相通的主干道,两行与小城人共生多年的垂柳所构成的美丽风景画却突然柳消图损了。柳亡后,邻人之悲自不必说,倘若有外出的游子像韩翃一样发出叹惜:“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时,不知小城又该作何回答呢?

(后记:人们对垂柳的钟爱,当然不仅仅局限于古诗词当中。乡村自不必说,在各个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妖娆多姿的垂柳早已成为大街小巷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我家居住的小区楼下就是一条横贯县城的主干道,从我住进来时起道路两旁即是两行高大的垂柳,一年四季打开窗户即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柳枝飘拂,自是无尽的惬意。每天在柳条下穿行,庇护于它的绿荫,虽不觉得有烟柳满皇都的高贵,但早已很自然地成了我在小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每天理所应当的享受着它的存在,从没想过一旦它在我眼前消失的情景。可这一天突然它就来了,听着从早到晚刺耳的机器轰鸣声,看着一棵一棵的大柳树被截肢再连根拔起、运走,看到光秃秃的街道和一览无余的高楼林立,感觉心里怪怪的很不是滋味,故作此文已解柳思耳!)

你可能感兴趣的:(杨柳依依今在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