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言相劝:语言的终极本质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唤醒,唤醒的生命才具有温度和意义。
《道德经》第十二章,内容涉及“五音、五色、五味”,其他内容也易于理解,看似是“一看就懂”的一个章节。
其实这一章老子讲述的是“自我修养的基本功”。极为重要,值得好好思考。
可能每个人都清楚,从“身心”的关系来讲,心是主人,身体是仆人,身是经济基础,心是上层建筑;总之,身应该听心的,心指挥着身,去完成我们人生的过程,实现人生的理想。
这一点,“应该”没错吧?
可为什么很多人成为了美食的奴隶?成为了烟酒的奴隶?成为了手机的奴隶?成为了游戏的奴隶?......
本来成为一种奴隶,人生就够迷茫无望的了,“身兼数职”奴隶在身,还常常抱怨生活不易,命运不公?
我们往往是爽了一时,却又爽了一世。
前者的爽是“舒服”,后者的爽是“错过”。
人生,可是一个“找到自己做自己的过程”,
别为一时之爽,却和自己“爽约”......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1,五音令人耳聋2,五味令人口爽3,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4,难得之货令人行妨5。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6。故去彼取此7。
注释
1 五色:指青、赤、黄、白、黑。目盲:喻眼花缭乱。
2 五音:指宫、商、角、徵(zhǐ)、羽。耳聋:喻听觉不灵。
3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口爽:口病。爽,引申为伤、亡,喻味觉差失。
4 驰骋:纵横奔走,喻纵情。畋:猎取禽兽。心发狂:心放荡而不可制止。
5 妨:害,伤。行妨:伤害操行。
6 为腹不为目:只求安饱,不求纵情于声色之娱。“为腹”,即“实其腹”、“强其骨”。“不为目”,即“虚其心”、“弱其志”。
7 去彼取此:摒弃物欲的诱惑,而持守安足的生活。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饮食餍饫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放荡;稀有货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安饱而不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足的生活。
赏析与点评
“为腹不为目”,“为目”即追逐外在贪欲的生活,“为腹”即建立内在恬淡的生活。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旋涡里,则越是流连忘返,使自己产生自我疏离,而心灵日益空虚。特别是上层阶级,如果寻求官能的刺激,流逸奔竞,淫逸放荡,心灵激扰不安,则会给社会带来种种弊害。所以老子唤醒人们,要大家务内而不逐外,摒弃外界物欲的诱惑,持守内心的安足,确保固有的天真。
——饶宗颐《中信国学大典·老子》
曾仕强详解:
《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五彩斑斓的景色,使人赏心悦目,怎么会让人“目盲”呢?五音令人愉悦,又怎么会让人“耳聋”呢?老子列举我们生活中熟悉的这些事物,到底想说明什么呢?
《道德经》第十二章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实际上,老子这里所讲的五色,并不专门指这五个颜色,而且也不止只有这五种颜色。他的意思是告诉我们,形形色色,弄得我们目盲。目盲不是眼睛瞎了,而是眼花缭乱,根本看不清楚。
我们真的很佩服老子,他在两千多年前,就知道现在这种灯光,会搞得人乱七八糟。于是,就写下了: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五音是指宫、商、角、徵、羽。但是实际上,也不止这五个音符,就像现在的音乐会,什么样的声音都有。耳聋也不是说耳朵真的聋掉了。
其实,目盲也好,耳聋也好,下面要说的口爽也好,都不是真的病了。如果是真的病了,其实还蛮值得我们同情的:你去看医生,要好好治!这些根本就不是病,只是自己找自己的麻烦,本来内心很宁静,现在却搞得乱七八糟。
五味令人口爽。五味是指酸、咸、甜、辛、苦。现在的人,把各种味道都给掺在一起,而且很喜欢说一个词:好爽啊!其实,这个爽是失掉的意思,就是差失。口没有味道,就叫爽。比如,我们说你又爽约了,就是你又失约了。“五味令人口爽”,就是各种味道、令人吃起来一点没有原本的感觉。
以后大家看人吃饭,看他拿筷子的样子,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他把手撑在桌子上,拿着筷子,不知道要吃什么,这个人就已经口爽了:这些东西有什么好吃的,都已经吃过了。这样只能自己痛苦罢了。
还有人得了一种病症,叫作失味症。无论吃什么东西,都搞不清楚那个味道是什么。这种人,给他吃山珍海味,又有什么用?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整天把欲聋;整天吃得自己一点儿味觉都没有了。不少人都是这样,而且还不仅如此。
驰骋政猎,令人心发狂。“驰骋畋猎”,就是骑马骑得很快,然后去打猎。打猎难道不好吗?不是不好。我们要明白,猎人打猎是为了生活,这是正当而且正常的。可是贵族打猎,他是以杀生为乐,心态完全不一样。他看到那个猎物被射死,就很开心。这种人,你跟他在一起,不觉得很危险吗?
所以一个人,如果不是为了生活而驰骋畋猎,尤其现在用一句更可笑的话说,就是向自己的体力挑战。向体力的极限做挑战,这样的人能活多久?“令人心发狂”,疯狂的追求,会令人丧失掉理性。人一旦放荡以后,自己就控制不了自己了。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行妨”,就是妨碍了自己正当的行为。本来你是在正道上,结果越走越偏,越走越歪。我们在第三章已经讲过了,“不贵难得之货”,人不要去贵重那种很难得的东西。别人认为这很稀奇,我们看看就算了,不要去批评,也不要受他影响。因为这些金玉财宝、奇石异禽,最后会变成财富,却没有用。
比如,钱本来可以做很多事情,可是一旦变成石头、变成珍宝以后,财富就变成欲望、身份、地位的象征。很多人去打高尔夫球,却根本对那个球一点儿兴趣都没有。他的意思仅仅就是向别人表现出:你看,我在打高尔夫球,我有地位,我有身份,我花得起。其实,他的心是很空虚的,否则用不着这样。
我们再回头看看老子讲的这几句话,现在人通通把它兑现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如果不是为了那个名牌,人会去偷吗?如果不是羡慕人家手上那个戒指,人会这么拼命吗?这就叫“行妨”,就是妨碍了自己。本来可以顺顺当当地走上正道,现在一下子走歪了,歪得自己都没法控制,拉不回来。
声色犬马容易使人沉迷。不仅如此,当今社会高速发展,新奇事物层出不穷,更是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让很多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对于这样的情况,老子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老子看到这些现象,就告诉我们: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告诉我们,做一个修道人,要把肚子填饱,而不要老用眼睛去看那些很新奇的东西。不看,就没有事了。而实际上也不是这么简单。
“目”,表示人用目来奴役自己。比如,瞎子多好,不管大家说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他都看不见,所以根本没有感觉。人有了眼睛一看:这个我没有,那个很稀奇,这些我都要!这样,很快就变成目的奴隶。
“为腹”,是以物养己。我们把这个以物养己,跟以目役己来比较:我顾自己的肚子,我是主人;我被眼睛引诱,到处去跑,我是奴隶。老子认为,我们真正为了生存而努力,这是应该的,也是合理的。
我们做一个人,要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这才对得起自己。可是一天到晚、都想找新奇的东西,都想比人家新奇,这就有问题了。现在就是这样:你怪,我比你还怪;你不像样,我比你还不像样。这样的人,就失去了主体。
“故去彼取此”,“彼”,指的是目;“此”,指的是腹。修道人,要去掉眼睛对外界的那些感受,不要受外界的引诱,否则很容易变成物的奴隶。我们后来有一句话,叫作玩物丧志。
现在的人、很多都是玩物丧志:变成电脑的奴隶,变成手机的奴隶、变成电子游戏的奴隶,变成高尔夫球的奴隶,变成名牌的奴隶……这都是以目役己的表现。我们要向内顾好自己的肚子,充实自己的实力,才是正道。
杜外有三宝:目、耳、口。眼睛,该看的才看,不该看的根本就不要看。耳朵,该听的才听,不该听的根本就当成耳边风。嘴巴,该吃的时候才吃,不该吃的时候闭起来,什么都不吃;该讲话的时候才讲,不该讲话的时候,装装哑巴又有什么关系呢?
养内也有三宝:精、气、神。实际上做一个人,最要紧的是养神。道家的功夫,最了不起的是养神,所以中国人经常闭目养神。不像现在的人,整天张大眼睛东看西看,那是伤自己的神。
我们如果要问,手机是死的还是活的?很多人说手机是活的。其实,手机是死的,因为它就是死的,人的眼睛才是活的。看手机看久了,活的死了。人就这么笨吗?我们对得起老子吗?
所以,老子进一步告诉我们,要杜外养内必须要做到无我无身。大道的根本,在无我无身。实际上,就是要破我执,破我见。
——《曾仕强详解道德经:道经》
以上内容仅用于学习交流,不作商业用途。
从学到习·知行合一
学习学习,边学边习
习比学更重要
学习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