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道的规律
得微道
10-19 · 中学生物高级教师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意译】
老子告诉大家:道的规律
天下人都知道喜欢美和憎恶丑,喜欢善和憎恶恶,但是大家要知道,善过头了就不是善了,善与恶是相对相生的,是相对变化的。
所以,有与无相对相生、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对显现,高与下相对相倾,音与声相对相和,前与后相对相随等等,这些都在不断的发生着相对变化。于是我总结出“相对变化”是天下普遍存在的规律,是“道”的基本规律,是“道”的第一规律。
(按照道的规律)圣人就是:要做无为的事(就是要做那些不违背道的规律的事),要行不言的教(就是要讲那些不违背道的规律的话,)。
对万物来说:“道”产生(兴起)了万物,而没有离开。“道”生了万物,自己却看不见了,“道”变成了万物而不依赖、仗着它。
(对圣人来说就是)功成了而不停留在成功上。
我认为只有这样,不怜惜在乎于功名,功名才能永久的保留。
【感悟】
1.总结出“道”的第一个规律,老子在第二章中用了举例和列举的方法,给我们总结出了,“道”的基本规律、“道”的第一规律是“相对变化”。称为第一规律是老子所讲的诸多道的规律中的第一个规律。在后面第三十九章可以得到印证。
2.老子告诉人们事物总是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感觉到美的时候就会向丑发展变化了,居高了就会向低处走了。根据道的这一规律老子得出了:功高就要隐退的人生哲理。
3.根据道的这一规律,老子告诉我们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就是为了死,死就是为了种族的生。我们要活在当下,要活的精彩,不要追究长生,死是自然的现象,是自然规律。
4.道根据这一规律,道的运动变化规律是负阴抱阳或负阳抱阴,一会儿阳,一会儿阴,如此旋转周而复始,循环变化,永不停息。
5.老子的哲学思想:“相对变化”是老子“相对论”的哲学思想。从物的“相对变化”规律,揭示出人的“相对变化”规律,从事务的“相对变化”规律,揭示出社会的“相对变化”规律。“相对论”在2500年前就是老子的哲学思想了,只是当时没有这个词而已。
6.老子的哲学思想:从“相对变化”透射出老子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高与下、前与后、大与小、阴与阳等等都是辩证的又是统一的,变化过程就是辩证的统一。美中有丑、丑中有美;善中有恶、恶中有善;有中有无、无中有有;难中有易、易中有难;大中有小、小中有大;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等等等等变化状态的辩证统一思想。美过了丑就来了,丑过了美就来了;善过了恶就来了,恶过了善就来了;难过了易就来了,易过了难就来了;乐过了悲就来了,悲过了乐就来了;阴过了阳就来了,阳过了阴就来了;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的哲学思想,“辩证统一”。“辩证统一”在2500年前就是老子的哲学思想了。
7.什么是圣人(圣君)。圣人(圣君)就是要做无为的事(就是要做那些不违背道的规律的事,不违背自然规律的事),要行不言的教(就是要讲那些不违背道的规律的话,不违背自然规律的话)。老子在下一章就给大家讲了,哪些是该做的事,哪些是不该做的事。
8.老子的论证思想模型
(1)一对辩证关系的两个方面的相对变化关系模型
A与B是一对辩证关系的两个方面,A与B的变化关系是从A发展变化到B,A与B的变化关系模型是:
对A与B这两个方面进行选择,根据道的规律,A是变化的开始,是在变化的途中,是有生机的,是活的。B是变化的结束,是固化的,是死的。所以选择A是上策,选择B是下策。
下面我们就以老子的思想模型来看老子的选择。
对弱与强,变化关系是由弱变强,选择弱是上策,
选择强是下策。
对美与丑,变化关系是由美变丑,选择美是上策,
选择丑是下策。
对无与有,变化关系是从无到有,选择无是上策,
选择有是下策。
对虚与实,变化关系是从虚到实,选择虚是上策,
选择实是下策。
对易与难,变化关系是从易到难,选择易是上策,
选择难是下策。
对生与死,变化关系是从生到死,选择生是上策,
选择死是下策。
对幼与老,变化关系是从幼到老,选择幼是上策,
选择老是下策。
对爱与憎,变化关系是从爱到憎,选择爱是上策,
选择憎是下策。
对贫与富,变化关系是从贫到富,选择贫是上策,
选择富是下策。
对贱与贵,变化关系是从贱到贵,选择贱是上策,
选择贵是下策。
对好与坏,变化关系是从好到坏,选择好是上策,
选择坏是下策。
对优与劣,变化关系是从优到劣,选择优是上策,
选择劣是下策。
对明与暗,变化关系是从明到暗,选择明是上策,
选择暗是下策。
对白与黑,变化关系是从白到黑,选择白是上策,
选择黑是下策。
对阴与阳,变化关系是从阴到阳,选择阴是上策,
选择阳是下策。
对恩与怨,变化关系是从恩到怨,选择恩是上策,
选择怨是下策。
对小与大,变化关系是从小到大,选择小是上策,
选择大是下策。
对慢与快,变化关系是从慢到快,选择慢是上策,
选择快是下策。
对轻与重,变化关系是从轻到重,选择轻是上策,
选择重是下策。
对缓与急,变化关系是从缓到急,选择缓是上策,
选择急是下策。
对善与恶,变化关系是从善到恶,选择善是上策,
选择恶是下策。
对真与假,变化关系是从真到假,选择真是上策,
选择假是下策。
对正与反,变化关系是从正到反,选择正是上策,选择反是下策。
对乐与悲,变化关系是从乐到悲,选择乐是上策,选择悲是下策。
对喜与厌,变化关系是从喜到厌,选择喜是上策,选择厌是下策。
对曲与直,变化关系是从曲到直,选择曲是上策,选择直是下策。
对为与不为,变化关系是从为到不为,选择为是上策,选择不为是下策。
对不争与争,变化关系是从不争到争,选择不争是上策,选择争是下策。
对不敢与敢,变化关系是从不敢到敢,选择不敢是上策,选择敢是下策。
对不畏与畏,变化关系是从不畏到畏,选择不畏是上策,选择畏是下策。
对不言与言,变化关系是从不言到言,选择不言是上策,选择言是下策。
对不病与病,变化关系是从不病到病,选择不病是上策,选择病是下策。
对不知与知,变化关系是从不知到知,选择不知是上策,选择知是下策。
对不智与智,变化关系是从不智到智,选择不智是上策,选择智是下策。
对顺与不顺,变化关系是从顺到不顺,选择顺是上策,选择不顺是下策。
对不欲与欲,变化关系是从不欲到欲,选择不欲是上策,选择欲是下策。
对不贵与贵,变化关系是从不贵到贵,选择不贵是上策,选择贵是下策。
对不克与克,变化关系是从不克到克,选择不克是上策,选择克是下策。
对仁与不仁,变化关系是从仁到不仁,选择仁是上策,选择不仁是下策。
对德与不德,变化关系是从德到不德,选择德是上策,选择不德是下策。
以上是《道德经》中所有的一对辩证关系中两个方面的选择关系,只有了解了这些关系,再看《道德经》时你就可以正确理解《道德经》了。
(2)有关联的两对辩证关系的选择模型
两对辩证关系就有了四个方面,就有四种选择方法,选择模型就有四个方案。
下面我们就用老子的这个模型,看看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表达。
两对辩证关系分别是:
无与有,选择无是上策,
为与不为,选择为是上策,
两对放到一起选择的结果:
选择“无为”是上策,这里老子的“无为”是一种选择。
在“无为”和“无不为”之间选择
你选择“无为”,老子所说是上德。
你选择“无不为”,老子所说是下德。
老子的“无为”就是不做违背道的规律的事,不做那些违背自然规律的事,不做那些自以为是的事。
老子的“无不为”就是做那些违背自然的事、违背道的规律的事,做那些自以为是的事。
这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不做事,而是一种选择。“无为而治”就是选择上德而治理国家,是不做违背道的规律的事,不做那些自以为是的事,这样天下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治理。
选择无不为是中策,(老子所说的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做那些不自以为是的事,做那些违背道的规律的事。)
选择有为是中策,(老子所说的上义,为之而有以为,做那些自己认为该做的事,做那些自己认为没有违背道的规律的事。)
选择有不为是下策。(老子所说的下德,为之而不以为,做那些自以为是的事,做那些违背道的规律的事。)
因此老子的选择是上策“无为”。这就是老子的真实意思表达,“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在无与有和不为与为要选择无为才是上策,才是最正确的选择。而选择无不为是中策。无为就是不做违背道的规律的事,不做自以为是的事。
这是老子的两个思想模型,这是老子的工具,这是老子认识问题的方法,也是老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这两个思维模型,再看《道德经》就很好理解了,就能真正理解《道德经》,就能正确理解《道德经》,不信你试试。
9.老子辩证统一的一元论哲学思想
辩证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亦称辩证关系的统一和对立的规律。辩证关系两元,是两元的统一和对立,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比如真与假,有真也有假,真是纯真,假是纯假,真和假是既是辩证的,既是相互统一,又是相互对立。
《易经》中用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易经》中的辩证统一规律是三元论,即阴、阳、和阴阳,三元,《易经》中阴是阴是一元,阳是阳是一元,而阴阳又是一元,阴和阳的变化规律是既有辩证又有统一,是阴阳的相互作用。比如真与假,有真,有假,又有非真非假或又真又假。
老子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是一元论,是辩证关系同时生,同时存在,同时相互变化,同时向辩证关系发展变化,不存在单独的辩证关系,比如世界上每一种性质都有其辩证关系,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等。这些性质相互辩证,却都在道中,因此它们相互成就,不可分离,如果离开其中一方,就不会有另一方了。辩证关系是相对相生的,不可分离的。所以老子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是一元论的,是辩证的统一,是辩证关系的相互变化,相辅相成,相互统一。对福与祸来说,没有纯粹福,也没有纯粹祸,福与祸是一体的,辩证的双方不可分离,不存在单独的一方。就像辩证关系的双方互为对方的影子,相互变化就像旋转的太极图,阴强阳就弱,阳强阴就弱,相辅相成,相互变化,永不停息。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祸与福相互辩证又相互转化。
老子的思想中只有辩证的统一,没有对立的统一,相对的变化关系都是统一的,是一元的,不能单独的存在,是在变化中存在。
比如真与假,真就是假,假就是真,真是假的影子,假是真的影子,二者同时存在,相辅相成,相互转化,永不停息。就像你从任何角度去观察太极图,你永远看不到全然的阴,也永远看不到全然的阳。
10.老子辩证统一的思想,不要给辩证的双方设定固定的标准,因为辩证的双方都在随时发生变化,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才是遵循自然的规律。比如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等等都没有固定的标准。确定了标准就是违背自然,都是违背天道。我们通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符合老子的辩证统一思想。
11.根据老子的思想模型不难看出,老子当时那个年代已经具有了辩证法的思想,老子的思维方式是辩证思维,老子的思维逻辑是辩证逻辑,辩证法是老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老子是2500年前的人,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件很难想象的事情。
12.东西方文化的对比
西方文化的辩证统一思想:是对立的统一
我好你就不能好、敌人和朋友、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获利与损害、损人利己。
东方文化的辩证统一思想:是辩证的统一
我好你就好,你好我更好,大家都好才是真的好。
敌人和朋友,敌人可以成为朋友,团结一起团结的力量,敌人和朋友随时随地在发生变化。敌人反对的也可能是我们反对的,敌人拥护的可能是我们拥护的。
获利而不损害别人,竞争而不伤害他人。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更不能做损人不利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