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不到问题才是大问题,疗愈就是让意识回归,整合心身超越分裂

疗愈的目的不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圣人,而是把自己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真正的疗愈就是回归到自我本来的面目,整合心身超越分裂,将不正常的状态回归到正常的状态,让花成为花让树成为树,鱼儿跃出水面划出优美的弧线,鸟儿翱翔天际不惊扰一片云彩。真正的疗愈就是把自己当成旁观者这就是意识疗法里面提到的觉知,像旁观者一样看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像发生在别人身上,你就能够将自己置身事外,将事情还原为事件,从而看清楚扑朔迷离事件背后的真相,最终活出自我。

处在心理问题状态下的人们,往往是深受其害而不自知,在抑郁状态下的不正常表现为受害者的思维模式,如同意识疗法提到的那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雨伞的,小儿子是卖草帽的,老太太每天都处在抑郁的状态唉声叹气,邻居大惑不解于是就问其缘故。老太太回答说:因为一到下雨天的时候我就担心卖草帽的儿子的生计,一旦下雨就又担心卖雨伞的儿子的生计!

邻居于是劝慰道:你为什么不在下雨天的时候想想你卖雨伞的儿子,你在出太阳的时候想想你卖草帽的儿子!老太太一下子豁然开朗,这实际上是认知的转变。当同一件事情换一个不同的认知角度你就能够将不正常的状态还原为正常的状态。意识疗法认为,认知的转变它并不能够得到彻底解决问题,你必须要转换你的思维模式,换句话说你自己必须要切换到邻居的状态。

老太太回到家里以后,缺乏邻居的引导还是会按照之前的思维模式行事,依旧会唉声叹气坐困愁城,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把自己逐渐的变成旁观的邻居,随时得意识到自己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这就是觉知,这会帮助你完成思维模式的转变。处在抑郁状态下的人经过心理咨询以后,可以获得短暂的宁静,一旦摆脱咨询就会回归到原来的状态。

喜马拉雅山是宁静的,你可以通过走到喜马拉雅山里面去感受到那种宁静的能量场,但是那不是你的力量,你一旦走出喜马拉雅山,你的力量就会消失掉,就好比很多人非常喜欢学习的氛围,一旦脱离那个氛围,他就变回懒散的状态,人就会在这种冲突的境况当中变得徘徊不前,所以自我疗愈实际上也是超越的能力,认知维度提升的能力,还是引发自己内在精神力量的体系,帮助我们走向自我觉醒之路,完整自我疗愈的体系参详以下专栏:

在自我觉醒之前,每个人都具有二元对立跟冲突的特质。当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肯恩·威尔伯(Ken.Wilbur)就曾指出,东西方心理学流派都对这两个特质进行了细致的探索。但只有当我们以整合的眼光看待这些对立的时候,才能够超越对立,比如说弗洛伊德提出必须活出自我,而禅宗则提倡要超越自我!

因为前者处于底层的自我发展,本性就逐渐被蒙蔽了,当他们执着于自己的情绪欲望层面的时候,就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了,这就好比是牛顿的力学原理,在量子世界的层面就都不适用了,但后者如果一味的强调灵性的解放,就会沦为形而上学的空谈务虚。如果我们回归到意识的本质,那么我们就可以不再被这个表象的东西所牵制。

我们也可以整合弗洛伊德荣格马斯洛,以及其他杰出心理学家的洞见,或者是佛教基督教克里希那穆提以及王阳明等先贤们的真知灼见,将它应用到自我心理疗愈的体系当中来,帮助我们成为自己的心理疗愈师,发现自我,成为自我认同自我,最终活出自我的过程。

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成为灵长类最高等的生物,是因为我们在进化的过程当中,除了思维的进化还有意识的进化,唯有人类可以上溯空性(evolution进化)下及万有(involution退化)。思维高度进化的结果也会给我们带来诸多的问题,就像上面例子提到的那个老太太的故事一样,会对某一件事情做过多的解读从而造成障碍,这也是意识的退化。

思维越发达,意识就会退居其后,小我(Ego)就会占据你的心身,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状态。我们总是用头脑去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但同时也会制造更多的问题,并以抑郁症焦虑症等等其他的状态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无论我们如何称呼这些状态,但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我们处在过度思维中不自知,处在分裂的过程当中而不自知,从来意识不到自己的状态,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往往成为最大的问题。

当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的时候,情绪症状轮番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跟这个世界总是存在若有若无的隔阂感,总是产生似有非有的距离感。我们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世界当中去,从而变得愤世嫉俗冷眼旁观,对生活也就失去了激情。头脑解读这种状态时会把所有的责任推向外界,迎接你的伤痛变得绵延无期,正如一个鸡蛋从外界破碎就是伤害,而从内在破壳而出那就是成长,将你的意识拉回来,放在自己内在的中心,你才能够完成自我蜕变。

每个人都有意识,所谓念念有意行行有识,在大部分的心理学派里面都有提到意识的概念,军荼利瑜伽里面将意识细分更多的层面,第六识(mano-vijnana),第七未那识(manas)以及第八阿赖耶识(alaya)日本的禅宗大师铃木大拙,多年致力于意识流的研究。无论你如何界定意识,都是精神存在的不同状态。

用头脑来认识自己往往是非常肤浅的,人们总是期待来自别人的赞扬,来自外界的认同,或者希望通过占有更多的物质彰显自己的存在感,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年1月11日—1910年8月26日),将一个人自我定义为它所能称呼自己一切的总和,不只是他心身的力量,而且还包含他的衣着住所,妻儿声望和成就,或者是田地骏马以及游艇银行账号等等。

对于一个生物学家来说,离开了环境就谈不上任何独立的自我!人是社会的一部分,脱离社会活不出自我。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面提到,我们每个人要活出自我,必须要通过别人来给自己予以反馈。我才能够认清楚自己,意识疗法自我心理疗愈体系提到我们通过意识的回归,弄清楚我们跟这个世界的关系,从而来获得存在的状态,对自我有更深刻的认知。

大部分人的心理问题出自于不清楚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要么过分地贬低自己妄自菲薄自轻自贱,要么就是狂妄的认为自己不可一世没有自知之明。在生活当中遇到挫折的时候,反过来又不断的攻击自我改造自我,表现出来要么是愤世嫉俗离群索居那么就处在群体无意识的状态,最终难以活出自我!

头脑小我(Ego)生存的最基本动机就是认同,我们试图通过头脑在各种各样的事物当中找到自己的认同感,最后让自己迷失在这些事物中,头脑会说服人们购买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这些东西会强化他们看待自己,或者如何被别人看待的良好感觉,所以人们会追求奢侈品。奢侈品并不仅仅在于它的功能或者质量,更重要的是身份认同的强化品。

有人追求车子房子奢侈品,甚至追求美丽有能力的配偶同样出自类似的心理,我们经常有句话说女人是男人的面子,这面子就是为了追求身份的认同感使然,人们需要不断通过外在的东西来获得对自己的认同,弥补自己内在的匮乏感。

这种头脑的认同感会让人产生诸如禅宗里面称之为着相的心理现象,那就好比是拿一片叶子放在自己的眼前去看泰山,你会认为眼前的叶子比泰山还要大,是为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如同我在意识疗法里面提到的那样:骑白马的未必是王子也有可能是唐僧,开豪车的未必是老板也有可能是司机。

头脑小我(Ego)通常会把拥有等同于存在,我拥有所以我存在,我拥有的越多表明我存在的就越多。所以古往今来的帝王都想建立不朽雄伟的建筑,来彰显自己的存在感,当你对某一种事情的执着超出了你的能力,你就会感觉到危险。这样会强化头脑的执着,由此造成欲求不满的匮乏感。是为佛教里面提到的求不得苦。由此导致焦躁,不耐烦,不安全,不满足等等负向情绪交替出现在你的生活中。

有人通过放浪形骸的行为,通过讨好他人的方式,来获得自己存在的价值,这些都是试图成为他人的附庸而获得认同,是没有自我的表现。所以找到自我,找到自我的价值,找到自我的内在认同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当中要做的功课,犹如幽兰盛开在空谷,鸿雁划过了长空,即便最贫瘠的土壤也能开出娇艳的花朵。

你可能感兴趣的:(意识不到问题才是大问题,疗愈就是让意识回归,整合心身超越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