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课2》读书笔记

 

  当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遇到广告,您一般会怎么做呢?我们多数人的做法可能就是换台。或者购买会员,免除其中的广告。其实商家为了这个广告其实是下了重金的。尤其是在黄金时段的广告费,高的离谱。那么同样也有好多广告让我们记住了他的品牌。并且对这个品牌的商品非常喜欢。

      好的广告会用故事的手法,把产品带出来。让我们沉浸在故事当中,从而有自己的感受。用那个产品的时候,觉得自己好像就是故事中的人一样。

    1.智慧无法做到的情感可以做到,现实扭曲立场故事心法,让你的心变软,把钱掏出来。

      有个老盲人坐在路边祈祷。他的面前放了一块纸板:“上面写着,我是个盲人,请帮帮我。”然而人们大部分人只是看一眼就匆匆走了。没有人停下脚步。有个小女孩停了下来,她拿去盲人上的纸板。改写了几个字。然后奇迹就发生了,经过的人.看到纸板上的话。再看一眼盲人纷纷的掏出钱来。像大雪一样,钱不断的掉下来,老盲人难以置信,女孩到底施了什么魔法?女孩其实只是把:“我是个盲人,请帮帮我”。改成了 “ 这真是美好的一天,可惜我看不见。”    这句话,是一种情感的故事,带着温度,触动人心。 是不是事实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能够让人心软,把钱掏出来。这才是重点

2.广告做了什么事

        美化自己,抹黑对象,改变人们的认知,品牌价值,品牌价值比产品本身还重要。

      十三世纪的欧洲的主要粮食是小麦。马铃薯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一种不健康、不吉利、甚至有毒的食物。就算国家强迫种植,也没有人要买。没有任何市场。

    腓特烈大帝非常有远见,他深知一个国家不能只有一种主食,风险太大了,他决定大力推动第二主食马铃薯。但用强硬的方式一下子很难改变大众的固有的认知。

      腓特烈大帝就用一种最软化的方式,下令将马铃薯定为“皇家蔬菜”,只有皇亲国戚可以吃,甚至下令一般老百姓连种都不能种,只有国王能种。

      这样反而激发了民众的好奇心,为什么马铃薯那么好,还被定为皇家蔬菜,所以有些民众就去偷了马铃薯,煮来吃了后,身心就变化了,当了一回皇亲国戚的感觉也不错呀,虚荣感出来了。

    认知改变之后 ,大众就偷偷去种植,没有想到马铃薯这么好种,一种就活又活,一活一大片。吃不完,就拿去卖吧。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马铃薯的口碑传了出去,腓特烈大帝用了一个妙招,帮马铃薯彻彻底底美化了。马铃薯的认知价值改变了——什么东西会埋在地底下?当然是黄金。马铃薯从不吉祥的东西,变成了珍贵的宝藏。

      1997年,乔布斯重返苹果,接任临时CEO之后,拍摄了一支广告,名叫“不同凡想”。这个是上帝等级的“美化自己”广告,当时要重新擦亮苹果的目标——“改变世界”,于是他找来了十几个曾经改变世界的名人来助阵。短短一分钟的广告里,拼贴了十几位各领域的天才:爱因斯坦、鲍勃·迪伦、马丁·路德·金、约翰·列侬、爱迪生、拳王阿里、甘地、玛莎·葛兰姆、毕加索……

      伴随着广告最后一句“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所出现的影像,不是世人所熟悉的天才,而是一位平凡的小女孩。小女孩张开了紧闭的双眼,仿佛预告下一位不同凡响的天才即将诞生。把苹果和“改变世界”的名人牢牢绑在一起,这一招实在太强大了。

    苹果的广告,表面上是在赞扬这些改变世界的天才,然而实际上它是在迂回地美化自己,把天才的特质,“特立独行、桀骜不驯、惹是生非、格格不入、不人云亦云、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疯狂到自以为能够改变世界、改变世界”,一点一滴“偷渡”到苹果这个品牌。

      2006到2009年的“Get a Mac”广告,就是魔鬼等级的“丑化对手”广告。苹果曾拍了一系列的“Get a Mac”广告,企图把对手PC抹黑成笨蛋。把PC嘲笑成臃肿笨重反应慢的中年人、把PC嘲笑描述成满是灰尘的古董电脑,把Mac比喻成清爽灵活年轻有活力的青年人,反应快,强大的内心。十分形象的比喻深入人心。

      在商品的市场,把对手抹黑成笨蛋,杀伤力还真的蛮大的。

3.微电影=故事+广告

        故事只是包装,广告才是重点,故事首先要考虑广告效果。

        广告的复仇之路,百事可乐和可可可乐总是用故事+广告的形式互相打击,观众倒是像看好戏一样,觉得蛮好玩。百事可乐的广告用五六岁的孩子街头玩耍累了,来到售卖机前面,先买两罐可可可乐,垫在脚底,再去买放在高处的百事可乐。而可可可乐也用同样的方式回击对手,让孩子在广告里的表现方式显得更礼貌,可看上去倒像是刻意为之。

      汉堡王和麦当劳也是互相伤害,麦当劳嘲笑汉堡王的门店少,不方便,距离远,销量低。汉堡王也不反驳,反而回嘲给麦当劳,说麦当劳口味不正宗。

    PC和苹果的广告互掐。也蛮逗。2006年至2009年,苹果连拍了66支效果直逼霰弹枪,把对手打到体无完肤的抹黑广告“Get a Mac”。受了重伤的微软当然一直放在心上,2013年逮到机会,也推出一支反击的抹黑的广告。库比蒂诺墙上的苍蝇,也是一支模拟的恶搞影片。模拟的是苹果内部高层开会的恶搞场景,还找了一个和乔布斯的外形相似的演员。可PC的这个广告上传了几个小时后,就马上下架了。他们也意识到了错误,为什么呢?因为时间不对。乔布斯是2011年去世的。这个恶搞的广告2013年发出来,明显是对死者的不尊重,这样反而会更丢失民意。让大众会更反感。

4.广告两种套路,三种角度, 努力人,意外人故事套路。正面迎战,侧面攻击,绕后突围

      “万事达”(MasterCard)的微电影“大象报恩”采用的是“努力人”公式

    “努力人”公式的四个步骤如下:

    1.目标:主人感冒了,大象报恩,千里迢迢去为主人采买东西。

    2.阻碍:大象不只没有钱,也不会使用钱。

    3.努力:大象用信用卡一连买了四样东西(信用卡操作简单,连大象都会)。

      4.结果:大象成功完成采买任务,反过来照顾了自己的主人。

      影片最后下了一句口号;Making it all better:priceless.翻译成中文,就叫“万事皆可达,唯有情无价”。


“维萨”(Visa)的微电影“猩猩小偷”用的是“意外人”公式。

      “意外人”公式的四个步骤如下:

      1.目标:女主角搭车要穿越丛林。

      2.意外:途中,意外遇到猩猩小偷,把女主角的包包偷走

      3.转弯:刷维萨卡,买来一卡车香蕉,猩猩看到香蕉,受不了诱惑,把偷走的东西通通拿出来换。

      4.结局:猩猩想要跟女主角要厉害的维萨卡,女主角当然摇头拒绝,这时猩猩小偷秀出车子钥匙,反将女主角一军。

      影片最后下了一句口号:All it takes.翻译成中文大意是“万事皆可达”。


三种切入角度

      奔驰,凸显奔驰的快,高调,完美,可以对抗各种恶劣天气。

    宝马,凸显宝马的年轻、快、马力强劲。

    丰田,凸显丰田车的稳定,性价比高,从来不抛锚。

    这三个汽车广告,针对各自的客户群体,做足了广告营销,让消费者更信赖他所喜欢的品牌。


5病毒式传播,好故事会自己长出脚,一传十 十传百。像无孔不入,无所不在的病毒。

      好的艺术家懂得“复制”,伟大的艺术家则擅长“窃取”。创新不是无中生有,是要懂得借用和联结。 取个有故事的名字,设计有故事的商标,让用户有东西可以研究,他可以让你没有脚却走的比任何东西还要远。

      就比如Nike,采用的就是希腊胜利女神的名字,苹果电脑,苹果=爱因斯坦=改变世界的天才。突出了不是产品的功能,而是产品具有的价值。

        新作家毛姆的征婚启事。某天报纸上出现了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本人年轻有为,身体力壮,无不良嗜好。财产数千万,豪宅十几座,诚心诚意征求像毛姆小说笔下的女主角一样的女孩,希望在以结婚为前提的条件之下,交往。意思就是有钱人想找个结婚对象,而这个结婚对象要像毛姆小说笔下的女主角一样。这一则征婚启事的广告。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女人们想知道年轻的富翁喜欢什么样子的女孩,自己有没有这个可能。于是大家都去把他的小说找来看。当时的毛姆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一个小作家。后来大家了解到,哇,原来富翁喜欢的女孩是这副模样啊,嗯,长相,穿着打扮,四号性格还不错,果然这个富翁有品味。结果呢,这个富翁虽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女孩,但是原本默默无闻的小说家毛姆,他的小说却因此大卖。成为了畅销书作家。



6. 反差人心操控术

    操控人心,让人不思考,就说好,没问题,通通照办。对比反差,正反对比,三次进阶,以退为进。

    好坏的警察。

      有一个人喝了酒开车。被警察抓住了。迷迷糊糊的被这个警察带到了审讯室。等这个喝醉酒的人意识稍微清醒之后。这个警察就用很凶狠的态度来对待这个最久的人。骂了他很久。用了十分粗俗的语言骂他,然后威胁他警告他。还说要把他送进监狱。要把它和监狱里面最凶狠的犯人关押在一起。

    这个醉酒的人心里就很害怕。我只是喝醉酒这么一件小小的错误。犯得着至于吗?这个时候另一个温柔的警察出现呢,好说歹说,把这个凶恶的警察劝走了。

      然后这个温柔的警察,对这个喝酒的的人说明了原因。因为之前的那个警察呢,他的老婆就是因为被一个醉酒的人开车撞死的,这个凶恶的警察的岳父还是当地的一个法官,所以呢,这个警察如果真的处于愤怒的话,他是有办法把这些醉酒的人整得很惨的。

      然后这个温柔的警察跟他说,如果你想摆脱困境呢,你就必须听我的。

    操控人心,就是不让人思考,就是说好好好,我照办。原因是温柔警察对你使用了一个叫“反差”的人心操控术。什么叫反差?它泛指人或事物的正反两面,对比之下显现出来的差异。当凶恶警察把那个人折磨到半死,随后温柔警察再适时地出现,简直就像看到救人菩萨一样,一颗心全都给了对方,只差没有跪下来磕头而已。

    其实警察只是利用了一反一正产生对比,利用反差来操控人心。


          水门事件,1972年,美国总统大选白热化,为了求胜,寻求连任的总统尼克松,偷偷在对手民主党总部所在的水门大厦安装窃听器,没错,就是用来偷听对手的窃听器。

      按道理来说,尼克松总统不可能犯下这么低级的错误,而且后来还被人查出来,导致他的连任的第二届总统位都丢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尼克松总统的一帮幕僚在竞选前,商议对策,其中有一个幕僚在会议中分三次提出了三个想法。第一次是在竞争对手的游艇上装个炸弹,这个太离谱的想法肯定没有通过。第二次,干脆找一帮妓女是勾引他们,这个想法也没有通过。第三次是干脆就装个窃听器吧,了解竞争对手的动向和会议内容。这次就勉强通过了。

    因为参与三次会议的人是同一批人,他们被三次提出来的案子,之间的“反差”所产生的心理机制,操控了,他们的心理受了影响,却完全没有自觉。

      反差”的影响力惊人吧! 尤其是那种会让人深陷其中,完全没察觉到危险性的“阶梯式反差”。


7.封闭式提问. 把答案偷偷藏进问题里,让别人的回答跟着你的答案走。

      在家中,跟孩子的对话,比如说一个冷天气,孩子要出门,你看他穿的很少,你跟孩子说:”天气有点冷,多穿一件吧!”孩子反驳到:"我不想穿那么多,怕冷是懦夫的行为”。

    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封闭式提问了。“这个天气,其实最合适你穿那个帅气的外套了,不过今天好像是元宵节哦,那个喜庆的外套也蛮应节的,你自己选择哪一件合适吧”。

      孩子一般都会自己思考,今天要去的地方,大概有什么,自己想好要达到什么目的。一般都会选择一件外套了。


8.比起如何说别人的故事,不如说自的故事,把故事拉进自己,才能让人印象深刻,别人的故事过了就忘。

      把故事拉进,说的不一定有感觉,那就让听众出演,亲身经历,切身感受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震撼的故事可以这样说:把一件遥远不相干的事,往身边拉,一直拉,一直拉,直到它变成自己的事为止。

      有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普通在街上闯红灯的路人,被一个记着拦下来问了一个问题,“去年,我们这个城市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数是249,您觉得多少的数字可以接受”?

    这个人支支吾吾随便回答了一个数字,70吧。

    这个时候记者用对讲机说,那就安排70人来吧,结果70人浩浩荡荡走过来,仔细一看,都是被采访人的亲朋好友们。

      记者又问了一次:“你现在觉得可以接受的死亡数字是多少?”

      这一次,路人一点都没有迟疑,他坚决地说:“0个。”

    “0个。”路人又重复了一遍,他一边说,一边擦眼泪。

    随后,小女孩大叫着“爹地”,开心地朝路人跑了过去。

      小女孩不知道短短的一分钟之内,父亲随口的一个数字70,让女儿死去。

    一个认真的数字0,父亲又让自己的女儿活了过来。

      没有一个人不会被思念。

      是啊,因为是家人,所以没有一个人不会被思念。这个小故事所拍的微电影就一下子让很多人都记住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读完了《故事课2》,这本书是承接上一本的,说了很多个故事案例,用故事思维来拍广告,才会让大众对品牌的认可度提高。在人际沟通中,有故事思维的人,会很容易影响他人。这本书非常有趣,而且实用,本书通过讲一个个故事的方式,向我们阐述故事营销的重要性。故事,不是编造的用来消遣娱乐的奇异情节,而是制造把人们带入其中情境,让他们跟着你一起呼吸、心跳。全书通俗易懂,趣味性强。

你可能感兴趣的:(《故事课2》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