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而告知”也害了一部分人

今天看《疯传》一书的第四章公开性,被其中适得其反的禁毒广告惊了一身汗。

本来是为了提醒青少年远离毒品的宣传片,却反而增加了毒品的使用量。

这就是可观察性和社会认同效应所带来的后果。

昨天打开手机,看到推送了一条新闻:大致内容是一个女护士在通过网络借款20万元,最后陷入高利贷风波,无力偿还。就去诈骗亲戚472万元,获刑12年六个月。

为了怕上学的儿子,多了解社会的坑,我竟然给儿子讲到了这则新闻,那么同时会有多少像我这样焦虑的家长,怕孩子以后上当受骗,也同样把这个新闻让孩子看。

以此为教育典型,被家长延伸多少种不同的版本:

001.孩子,我告诉你,网上都是骗子,遇到难处千万不要在网络上借钱!

(哦?网络上竟然能借到钱?)

002.孩子,你看这个人,在网上借了30万元,竟然利滚利,成了472万,可要当心网络骗子!

(网上竟然这么简单就能借到30万?)

003.孩子,以后遇到多大的困难,都有爸妈在,有事找爸妈,千万不能去网上借!

(爸爸妈妈这么疼我,我可不能给他们惹事)

现实是,如果有一天很不幸的急用钱时,就会像禁毒广告里的效果一样,反而有增无减的起反作用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回想一下,卖肾也要买的iPhone手机,当人们拿着比百元三明治更有谈资的“社交货币”时,去网络上借点钱可比卖肾容易多了。

育儿有技巧,方法别乱用,例子莫乱举!

你可能感兴趣的:(“反而告知”也害了一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