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实务 | 校对

文章目录

  • 校对
    • 校对工作
    • 校异同与校是非
    • 校样的方式和种类
      • 毛校样
      • 初校样
      • 二校样
      • 三校样
      • 付印样
      • 付印清样
    • 校对人员
  • 校对的方法
    • 对校法
    • 读校
    • 本校法
    • 他校法
    • 理校法
  • 校对的工序
    • 毛校
    • 初校
    • 二校
    • 三校
    • 通读
    • 核红
    • 誊样
    • 文字技术整理
    • 对片
    • 计算机校对
  • 校对的制度
  • 书刊常见差错类型及出错原因
    • 文字差错
    • 汉语语言差错
    • 外文、汉语拼音差错
    • 标点符号用法差错
    • 数字用法差错
    • 量和单位使用差错
    • 插图差错
    • 表格差错
    • 公式差错
    • 相关项目不一致
    • 辅文的构成或格式不规范
    • 其他格式差错

望着你认真的眼神,心里的不舍在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散),可我怎能要你为我停住匆匆的步伐。回你一个微笑,默默地祝你旅行愉快。
放弃一段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感情,你就会变得踏实,如释重负,清清爽爽(轻松愉快)

本篇博文根据圣才电子书《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初级)》整理。


校对

校对工作

校对

  • 是指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疑问,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
  • “校对”一词也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专业人员和出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之一。
  • 现代的“校对”是由古代的校雠、校勘演化而来的。对“校”“雠”意义的界定,见于两千多年前西汉时代的编校大家刘向的《别录》。

校对工作

  • 校对工作是文字性、知识性的创造性劳动,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
  • 校对校样,必须用色笔(墨水笔、圆珠笔等)书写校对符号和示意改正的字符,但是不能用灰色铅笔书写。附加的提示性说明文字可用圆珠笔或墨水笔书写,并在文字下面加小圆圈;也可用铅笔书写,且不必再加小圆圈。校样中的校对引线要从行间画出。
  • 同一份校样上,不同人留下的笔迹颜色必须有区别,以明确各自的责任。

校对与编辑

  • 在书刊生产流程中,校对是编辑后、印刷前的最后一道质量把关工序。
  • 编辑工作和校对工作都要用到校对符号。
  • 校对工作是与编辑工作同时出现的。在古代相当长的时期里,编辑与校对工作是合一的,编书人同时又是校书人。
  • 校对与编辑两者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在书刊生产过程中,校对与编辑的目标完全一致,即消灭差错,提高编校质量

校异同与校是非

校异同

  • 通过校异同订正排版过程中产生的差错,可以保证编辑的工作成果不受损害。
  • 功用在于显真保值

校是非又称“活校”,相对于校异同来说,是一种层次更高、难度更大的校对功能。

  • 校是非要求校对者不仅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而且要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广博的知识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原稿中可能遗留的差错。
  • 校是非是指校对者凭借自身储备的知识或其他权威资料来判断原稿内容是否正确,确认其“是”就通过,确认其“非”就提出疑问,交给编辑核实后处理。
  • 通过校是非发现原稿中可能存在的疏漏,以校对质疑的方式向编辑提出问题,则能够帮助编辑把好稿件的质量关。
  • 功用在于纠错增值,协助编辑纠正原稿中的错误,从而使原稿的价值得到提升,在初校时就应该校是非。
  • “校是非”没有对工作经历做出具体的时间规定。
  • 校对应该尊重原著,不允许存在创作等篡改原著的行为。

⭐️校是非和校异同具有互补性。

校样的方式和种类

排版、校对和改版进程中不同环节打印出来的校样,可分为

毛校样

  • 是排版单位在向出版单位正式提交校样之前,将已经排好的版面打印出来进行毛校的样张。

初校样

  • 又称“一校样”,是排版单位向出版单位第一次正式提交的校样,这个过程称为“提校”。

二校样

  • 是排版单位根据初校样上的校改标注进行修改后,再次打印出来提交出版单位的校样。

三校样

  • 是排版单位根据二校样上的校改标注进行修改后,再次打印出来提交出版单位的校样。

付印样

  • 是已经完成全部校对工作而交给排版单位进行最后一次改版的校样。

付印清样

校对人员

校对人员无权修改原稿

  • 校对人员对于校样中虽与原稿相符,但很可能是原稿本身有错的地方,应该根据校是非的要求向编辑质疑。
    • 为了保证书刊质量,防止原稿上的差错遗留到书刊成品中,校对人员如发现或怀疑原稿上存在错漏和问题,并从《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常用工具书中进行必要的查证后,应该积极、大胆地用铅笔在校样上提出疑问或填写“原稿疑问单”。校对结束后,由责任校对把校样上的所有质疑汇总提交责任编辑处理,并跟踪检查责任编辑的处理结果。
  • 质疑时,校对人员应在校样上使用铅笔将有疑问处圈起并画引线引至版心外空白处,然后用铅笔直接写明修改建议后打一问号,或写明具体看法,交由编辑处理。
  • 初级校对人员 包括三级校对二级校对
    • 三级校对可以在 一级校对 的指导下,承担一般书稿的初校、二校工作;
    • 二级校对可以在 一级校对 的指导下,承担一般或复杂书稿的校对工作。

校对的方法

现代著名学者陈垣在其所著《校勘学释例》一书中,将校对的基本方法分成四种类型,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这种分类,得到我国校勘界与校对界的普遍认同。

对校法

  • 对校法是比照原稿核对校样,使校样上的文字、符号、图表、公式等内容与原稿完全相符,版式符合设计要求的一种校对方法,主要用于校异同,要求从校样与原稿(有时还有前次校样)的对照中分辨出它们的异同,消灭排版差错。
  • 折校
    • 作为对校法的一种也主要用于校异同。
    • 折校一般是把原稿放在桌子上,再将一页校样夹在两手的手指间压在原稿上面,并把校样上的字句对准原稿相应位置的字句,逐字比对。
    • 与原稿改动多少无关
    • 缺点:
      • 因为是一目两行地校对,形似字的错误容易被忽略;
      • 由于以核对文字为主,容易忽略对内容的理解,不利于校是非
      • 有时着重号、专名号容易被折缝或手指遮盖,导致漏校。
  • 点校
    • 对校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之一
    • 点校是将原稿放在校样上方或左方,先看原稿,后看校样,逐字逐句进行校对。
    • 点校一般适用于改动较大的原稿或者原稿文字排列方向与校样横竖不一的情况。
    • 缺点:
      • 使用点校法时,校对人员阅读原稿和校样的视野比较宽,便于看清原稿上的各种修改和标注;
      • 但校对人员工作时头部要左右或上下摆动,两手也受到约束,容易疲劳,因此点校法并不适用于改动量较大的情况

读校

本校法

  • 本校法是通过本稿件上下文的互证和比较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以订正差错的一种校对方法。
  • 本校法的特点是依据稿件内在的联系,将目录与正文、上下文内容、文字与图片、文字与表格、正文与注释相校,对名词术语和概念等进行前后互校。
  • 现代校对的通读检查采用的便是本校法。校对人员在脱离原稿的情况下,集中注意力辨别校样上的文字,理解文句的含义,通过比较、前后互证来发现差错。

某书校样多次出现古职官名“提点刑狱”,但前后写法有“提点刑狱”“指点刑狱”“提典刑狱”,校对对此提出疑问,这是采用了( 本校法 )。

他校法

  • 他校法是在对校样内容存在疑问时,利用内容相关的其他权威文献(包括工具书和各类标准、规范)来判断正误的一种校对方法。
  • 利用《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等工具书来校正用字用词错误,就是运用他校法的具体做法之一。
  • 他校法的功能在于释疑,通常用于解决引文、数据、事实、日期、习语、术语、公式之类的问题。在校对古籍类、科技类书刊时采用较多。

利用《辞海》等工具书判断校样中的用字用词正误,运用的校对方法是( 他校法 )。

校对人员在通读校样时读到“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由校书郎出任周至县县尉”,后又读到“元和十年(851年),白居易又被贬为江州司马”,发现这两个年份之间有明显矛盾,通过翻阅有关工具书后提出:“‘元和十年(851年)’应为‘元和十年(815年)’。”该校对员所使用的校对方法为( 他校法 )。

理校法

理校法是通过推理分析作出是非判断的一种校对方法。

校对的工序

校对由初校、二校、三校、通读、誊样、核红、文字技术整理和对片等基本操作工序组成,其中某些工序需依次进行,某些工序可穿插进行。

  • 需要严格依次进行的校对操作基本工序是初校、二校、三校、通读和对片
  • 在校对工作过程中可以穿插进行的校对操作基本工序,有核红、誊样和文字技术整理

只有在完成“三校一读”之后才进行的校对工序是( 对片 )。

誊样可以穿插在初校、二校或三校完成之后进行。

毛校

  • 毛校是保证排版质量的必要环节,由排版单位自行安排,主要检查排版的基本情况,防止存在基本格式错误、图表与文字不匹配、大批内容遗漏或重复等现象,尤其对排版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公式、图表等局部较复杂的版面要重点校对。

初校

  • 初校又称“一校”,是对排版单位初次送出版单位的校样进行第一次校对。校对者必须依据原稿核对校样。
  • 初校的主要任务是校异同,达到本工序规定的质量标准,同时兼顾校是非

二校

  • 是排版单位根据初校样上的校改标注进行修改后,再次打印出来提交出版单位的校样。

三校

  • 是排版单位根据二校样上的校改标注进行修改后,再次打印出来提交出版单位的校样。
  • 三校所校对的校样一般是由初校样改版后新输出的二校样,校对人员根据初校样进行核红,然后依据原稿对二校样进行校对。

通读

  • 是指脱离原稿审读校样。
  • 通读是校对过程中的最后一道校次。
  • 通读的主要任务是校是非兼顾校异同
  • 通读者面对的一般是已经三校过的二校样;有时二校样改动很多,要先改版,通读者面对的就是新输出的三校样。
  • 出版单位每出一种书,都要指定一名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校对人员为责任校对,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监督检查各校次的质量,并负责付印样的通读工作。而具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校对人员有一级校对和高级校对。

核红

  • 又称“核对”,是指检查、核对前次(或前几次)校样上色笔批改之处在后次校样上是否已经改正,并校正其漏改或错改之处的工作。
  • 校次间核红时,在常用的初校、二校连续进行的校对操作模式中,改版后再三校和通读,所以通常由三校人员对照原稿校对之前核红。

誊样

  • 又称“过红”或“并样”,一般由责任编辑承担,责任校对复核检查。

    根据规定,担任责任编辑责任校对必须具备中级及以上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

  • 为了让作者和编辑进一步把关,除校对人员使用的一份校样外,一般还有相同的一份或两份校样交编辑、作者审读。

初级校对人员不能承担( 誊样 )工序的工作。

文字技术整理

  • 文字技术整理简称“技术整理”或“整理”,是指从体例格式方面检查和整理书刊全部校样的工作。
  • 文字技术整理工作由责任校对承担。
  • 根据不同的校对操作模式,各出版单位在文字技术整理的安排上有所不同:
    • 有的将技术整理与三校(或终校)结合;
    • 有的将技术整理与通读结合;
    • 有的则在一、二校连校后进行第一次整理,三校后进行第二次整理,在付印前进行第三次整理。

对片

对片是指将排版单位输出的胶片与付印清样核对。该工作可由校对承担,也可由出版部门的技术编辑承担,它是经三校和通读以后的一道校对工序,并不是各级校对人员都要做的工作。

计算机校对

计算机校对是人机结合校对模式的一道工序。

校对的制度

《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有两个

  • 坚持责任校对制度
    • 责任校对制度是指出版单位每出一种书,都要指定一名具有中级或高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专职校对人员为责任校对
      • 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
      • 监督检查各校次的质量
      • 负责付印样的通读工作
  • 三校一读’制度”
    • 任何书刊的校样都必须经过初校、二校、三校通读检查,随意减少校次就会导致不良后果。
    • 而对重点图书、工具书等,则还应相应增加校次。
    • 实际校对工作中,某种书刊的每个校次的校样均由多位校对人员分工完成,任何部分的校样在不同校次均由不同校对人员承担校对。

    三校,即由不同人员进行三次校对。

书刊常见差错类型及出错原因

文字差错

(1)错字

  • 错字指因笔画、结构写得不正确而像字但不是字的字,又称“破体字”。
    • 常见的有增加笔画、减少笔画、错误简化部件等。
  • 错字多见于手写稿,或者在打印的原稿、校样上以手工书写的修改文字。但是,在校样上仍可能存在错字。

(2)别字

  • 别字是指用得不当的字,即该用甲字却用了乙字,乙字即为别字。
  • 别字也是规范的汉字,只不过是被用错了地方。计算机写作普及后,别字是原稿、校样上最常见的差错类型。
  • 别字可能是由于输入时的疏忽造成,也可能是对形体相近的形似字或读音相同、相近的音似字没有仔细分辨所导致。

(3)草字误判、错分字、错合字

  • 草字误判,多因原稿书写不清晰、不规范而引起。
  • 错分字是指将一个字分成了两个字甚至三个字。多因左右两个或三个独体字组合而成的合体字书写结合不紧而引起。
  • 错合字是指将两个字组合成了一个字。在相邻两个汉字笔画都少,书写时两字又挨得较紧的情况下,容易造成误判。

(4)简化字、繁体字和异体字使用不当

  • 校样上有时会出现在简化字文本中不当夹杂使用繁体字,在繁体字文本中出现繁体字字形选用不当的错误,有时还会出现应该淘汰的异体字、1977年公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的“二简字”等情况,需要校对人员仔细辨别、纠正。

(5)多字、漏字与颠倒字

  • 多字是指一个词语中多出了一字。
  • 漏字是指一个词语中漏掉了一字。
  • 颠倒字是指两字次序颠倒。

查改文字差错的方法和技巧包括

  • 联系字义、字音辨别字形
  • 善作联想思维
  • 留心四角相同而中间不同的字
  • 善于辨识潦草字
  • 勤查工具书和有关规范

缥缈
清清爽爽

汉语语言差错

(1)误用词语

  • 混淆使用音相同或相近但意义不同的词语;
  • 错误使用概念意义相同但修辞色彩区别很大的词语。

(2)词形选用不当

  • 词形选用不当主要是对异形词使用了非推荐词形。

(3)误用成语

  • 改变成语的用字;
  • 未能理解成语的完整含义而错用。

(4)语法差错

  • 病句是原稿、校样中常见的语法差错,其类型大致可以分为
    • 成分残缺
    • 结构混乱
    • 指代不明
    • 搭配不当
    • 不合事理
    • “的”“地”“得”的混用
    • ……

(5)不当夹杂外语词语

  • 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应当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必要的注释。
  • 在汉语出版物中,除了《现代汉语词典》已经确认的字母词可以直接使用外,其他外语词语都必须翻译成汉语,外语原文可以夹注在汉译词语后面。

外文、汉语拼音差错

(1)外文和汉语拼音中,可能存在类似于汉字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差错,但具体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 “错字”表现为字母排错,或者不同文种而形体相似的字母(如英文、俄文、希腊文字母)相混。
  • “错分”表现为将一个单词排成两个或三个单词,甚至将一个字母分成两个。
  • “错合”表现为将两个甚至三个单词合并成一个单词,或将两个字母合成一个。

(2)外文和汉语拼音方面有时还存在下列错误

  • 大小写差错
  • 转行差错
  • 字体差错
  • 汉语拼音分写或连写差错
  • 标音符号差错
  • 上下位置差错
  • ……

标点符号用法差错

(1)除了标点符号的错用、多用、少用之外,校样上有时还会出现标点符号格式有误的现象。

(2)常见的标点符号差错有以下几种情况

  • 应当成对使用的引号、括号、书名号等,常出现丢失一边而不成对使用的现象。
  • 有些外观只有微小差别的符号常常混淆,比如:
    • 分号与冒号
    • 比号(居中)与冒号(居下)
    • 中圆点(居中)与小数点(居下)
    • 连接号(包括外文的连字符)与下划线
    • 大于号、小于号与单书名号
    • 中文破折号容易在中间断开而变成两个连接号,或者只有一个字的宽度。
  • 对外文或中外文混排的书刊,要特别注意中外文标点符号的差异,根据情况区别使用。

数字用法差错

(1)数字用法差错主要是不符合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 15835—2011)的规定。

(2)具体如下

  • 必须使用汉字数字的地方没有使用汉字数字;
  • 同一场合出现的数字,没有遵循“同类别同形式”的原则,随意混用两种数字;
  • 省略年份中代表世纪的前两位数字;
  • 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百分数范围时,前一个数字后未加百分号;
  • 数字的上标或下标位置不正确等。

“七八十年代”❌
说明: 应为“70、80年代”(表示年代时,不能省略“世纪”)

量和单位使用差错

(1)量和单位名称不规范;

(2)量和单位符号使用不规范;

(3)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或已废弃的单位名称。

热力学温度T0=-273.15℃❌
说明: 热力学温度(T)的单位是开尔文,国际代号“K”,不加“℃”表示温度,如T0=273.15K

km/秒❌
说明: 应为“km/s”或“千米/秒”

插图差错

(1)插图容易出现的差错有

  • 插图与呼应的文字内容相离过远,显得文图不对应;
  • 插图的序号与正文不呼应;
  • 图名与图片内容不符;
  • 图中文字有误;
  • 图注位置放错;
  • 图片在版面上的位置不符合规则
  • ……

(2)对插图部分要重点校对,必要时应局部增加校次。如果插图的专业性很强,还应安排熟悉专业的编辑对插图作专门校对、检查。

表格差错

(1)内容差错内容

差错一般表现为

  • 表格与正文叙述文字内容不衔接
  • 表注文字与表格不呼应
  • 表项数据有误
  • 表格的序号与正文不呼应
  • ……

(2)格式差错

格式的差错多见于校样,如:

  • 缺少表线,表线不恰当;
  • 表中数字未恰当对齐;
  • 左右各栏文字未合理对齐;
  • 表格在版面上的位置不当,与相关的正文叙述文字离开太远,造成脱节;
  • 和合表不是从双面跨到单面排;
  • 表格转面时未按规定要求加“续表”或“表×(续)”字样,续表漏排表头
  • ……

公式差错

(1)原稿和校样中都容易出现的差错

  • 公式号遗漏、重复、不连续;
  • 式中项目多余或缺漏;
  • 代入数据有误,运算差错;
  • 以字母表示的物理量缺少必要的注释说明其含义;
  • 运算符号排版不规范等。

(2)计算机排版过程中产生的差错

  • 上下标、正斜体差错;
  • 计算关系表达错误;
  • 公式或算式转行错误;
  • 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拆开转行

排版过程中需要对公式做大量人工操作,是差错的高发地带。校对时要将公式作为重点。

相关项目不一致

(1)内容不一致

书刊中内容彼此相关的项目,本来是应该完全一致的,但是却互有出入,如

  • 目录条目中所列标题、页码与正文中相应标题、实际页码不一致;
  • 注码与实际注释内容不对应;
  • 书名页著录的内容与实际情况不一致;
  • 索引标目后标的页码与该词语在正文中的实际位置不一致;
  • 书眉、中缝与正文当前页章节标题或辞书条目名称不一致等。

(2)规格不统一

图书中各个相互有关的部分,在形式规格上应该保持统一。

较常见的差错是

  • 各章节标题及正文的字体、字号不统一;
  • 标题格式不统一;
  • 图表排版格式不统一等。

辅文的构成或格式不规范

(1)书刊的某些辅文,其构成成分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成分缺失,就不符合规范。

(2)校样中常见的这类差错有

  • 扉页必须提供的书名、作者名、出版者名(及出版地)等信息不准确或不齐全;
  • 版本记录页未按规定排放在扉页的背面,必须提供的版权说明、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和版本记录等信息不准确或不齐全;
  • 序、跋中指示性文字与实际情况不呼应等。

其他格式差错

(1)除了上述各种差错之外,书刊校样的排版格式常常还会出现其他一些差错。

(2)其他格式错误如

  • 较长的标题转行时将词义割裂开;
  • 不该留的行空、字空未能消除;
  • 注释的字号、字体未能与正文明显区分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编辑文学·随性小记,编辑,笔记,学习,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