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管闲事,是一场修行

——再读《红楼梦》

这次总算一字不落完完整整读到了第八十回。突然觉得……87版的《红楼梦》拍得真好!里头那些美丽的姐姐妹妹们,那些多情的公子哥儿们,都像是从书里走出来的。

重读印象最深的,不是黛玉宝玉,倒是从前没多大印象的宝姐姐。剧中的宝钗是真的美,像极了书里:面若银盆,眼如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像宝玉这种花痴,光看手就要呆了,实在是……好一朵雍容典雅的人间富贵花,连神仙妹妹黛玉都不免要多心吃醋。

“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相比天赋的美,这藏更是一种智慧。宝钗的美,是藏而不显的。虽天生丽质,却穿着朴素,并不戴花佩玉加以修饰;虽极富才干,却从不显山露水,只必要时从旁指点帮衬别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却又超然于世俗之外,宝钗才是红楼中的俗世高人,一个真正超脱的人。

人生在世如修行。林妹妹那种是修不来的,那都是天生的,如若没有天赋的美貌与才情,只学她那真性情,必定是招人厌的。宝姐姐倒可以学学,学到几分管用几分,也不必求全。

其一,少管闲事

于贾府宝钗是个外人,因薛姨妈跟王夫人是姐妹,比黛玉更远亲些。宝钗到贾府也只是暂住,进京待选。她虽住在贾府,但钱是花自己家的,不比黛玉,吃穿用度全靠贾家养活。相比而言,宝钗更自由,也更有可能置身事外。住在大户人家,一个外人懂得避嫌很重要。一来,谁也不乐意外人插手自己家的事;二来,人多嘴杂,一不小心就能惹上是非,得不偿失。对贾府里的人和事,宝钗一双慧眼看得清楚明白,只是不声不响。不相干的视而不见,如若可能牵连则避而远之,避不开就及时抽身离去。

比如太妃薨,贾家主子们都不在,园子里盗窃事件频发,为了不牵连其中,宝钗干脆锁上角门,断了跟园子里的关联,任你有什么事也不与我相干。

再有抄检大观园。这于贾府的确是一件大事,在探春的话里骂得很明白:“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言辞恳切痛心疾首。要说这些晚辈里谁真正爱这个家,怕探春要数第一了,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宝钗虽然没被抄检,但这一出过后又会是哪一出?大厦将倾,岌岌可危。随后她便借口母亲旧病复发要贴身照顾,搬离了大观园,中秋之夜也没有再出现过。

少管闲事,真的是一场修行。人的天性大多好管闲事,听闻什么,总爱说上几句,像是自己比较高明似的,其实不过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会好好说话还好,如若是愤青如我,偏执又不能兼听,闲谈常演变成争执,对自己多嘴那岂只一个恨字了得!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年轻气盛时,也不知是出于助人为乐,还是想要突显自己能耐的原由。看见什么,也总想帮上一把。看着觉得你行,一插进来,你还真不一定行。多数逞能的结果往往都是掉坑里,自己挖坑自己跳,进退两难。《圣经》上说不能过分行义,这大概就是“过分”的下场。

其二,看破而不说破

宝钗情商很高,看谁都懂,就连最难解的黛玉的心,也逃不过她的慧眼。其实比起宝玉,宝钗更懂黛玉,她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声叹息,宝钗都了然于心,只是不言语。黛玉的这些小性子,在宝钗眼里大概都是浮云。不比在宝玉眼里,情真意切心疼得死去活来。也不比在外人眼里,尖酸刻薄近乎小家子气。话说最能降得住黛玉的,那绝对是宝钗。

大多时候宝钗是不言语的,而对于需要言语的时候,宝钗就很懂说话的艺术了:对什么人说什么话。真正的是非曲直其实并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问你话的人,想听什么,能听得进什么。

比如金钏死后,她对王夫人劝解的那一番话。金钏的死,跟王夫人是有直接关系的,在王夫人的内心深处还是觉得有点罪过,不过嘴上是定不肯认的。她事后对宝钗说起的事情经过,明显做了添减为避自己的嫌。那对此宝钗是怎么回应的?顺着王夫人的意思说,而且说得在情在理。说到最后,还能让王夫人觉得自己挺好的,宅心仁厚。这就是王夫人想要听到的。

宝钗自然不是不明辨是非之人,但并不需要对什么人都直陈是非,以显示你的正直。很明显王夫人并不需要她的说教,不合时宜的恳切言辞,往往只能适得其反,于事无补。之后王夫人找人参未果,宝钗说的那一番话也是同样的道理。

《风云》有云:话不可说尽,势不可去尽,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说话真的是一门艺术。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该怎么说,说到什么份上……这些,也只能自己慢慢悟,在为人处事的道路上且行且思且栽且悟。

其三,行善于无形

宝钗也并非冷漠无情,她也是有人情味的,只是她的人情味并不会让人觉得那么浓烈。她只对自己心仪的人好,而且好得极有分寸。

像个大姐姐一样,宝钗常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并力所能及给予帮助。对园中有需要的姐妹宝钗几乎都帮过,比如为湘云设螃蟹宴,暗中接济邢岫烟,给黛玉悄送燕窝。她对人的帮助总是行得很巧,及时,恰到,悄无声息,让被帮助的人也备感舒适。

宝钗也常劝姐妹们向好。感岫烟处境艰难,宝钗偶遇替她排忧,教她莫失了小姐身份去讨好那些下人,一味纵容的结果大致就是迎春那样,被下人们欺负太甚。累金凤一事就是个极好的例子,偷了主子的东西不还,还要来问主子的不是。看着佩玉也劝岫烟勿慕虚荣,此一时彼一时,还是要一色从实守分才好。行酒令时黛玉不小心《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宝钗事后便故意娇嗔黛玉,劝她别再读杂书移了性情,也悔述自己年幼不知时读杂书的过往,黛玉对此深表感激,自叹长这么大从未有人像宝姐姐这般诚意规劝过,自此与宝钗冰释前嫌,合而为一。

宝钗心性乐观坦然。 她的境况虽不坏,也算不得好,家底虽厚,没有父亲,只一个混账哥哥和一个老母亲,后来取了个嫂子更是鸡犬不宁……不过她并不抱怨,凡事仍尽力而为,对未来也充满希望,还能写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诗句来。她时常劝人要乐观向上,不喜人太过悲观。这点,也着实真心为姐妹们好,想林妹妹这般多愁善感,最终还不是苦了自己。

有人因此说宝钗收买人心,我觉得她并不需要这个。宝钗对人的好,只是出于情意相投由衷而为,并不需要以赢得感激或获取回报为目的。在精神上,宝钗是非常独立的,自我即圆满。她并不需要旁人的认同或肯定,才能自我肯定,也并不需要获得别人的爱,才能爱自己。在物质上,宝钗也是不欠缺的,况且她对物欲极其淡泊。宝钗的屋里空空的就像个雪洞,除了日常用品外,几乎啥都没有,贾母都看不下去,直呼要给她置点摆设。有一次她哥哥外出归来,带了一大堆礼物给她,几乎一件不留,她全都分送给了别人。

正因为无需讨喜,她才能如此恰到好处又不失分寸从容行善,润物于无声,行善于无形。既可以帮助到你,又不至打扰到你,更不会打扰到她自己。宝姐姐就是那种,能让你感觉到亲切,但并不亲昵,仍有距离感,可以自在呼吸的一个人,若即若离,近乎超脱。

宝钗其实是最具佛性的,贪嗔痴,人性三毒,她几乎都没有。在书里,宝钗是属于这个人世的。黛玉跟宝钗都自带先天之疾而生,但和尚给了宝钗冷香丸,黛玉只有出家一解。当然黛玉并没有出家,所以她必定早早就仙逝,结局不用看也猜得到。黛玉是自带仙气的,不会有糟糕的俗世际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她一哭,花鸟都得感应。她注定要成为人们心中的白月光。而宝钗是可以善终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当然以她的修为,不管所嫁何人,不论活在哪个时代,都是可以善终的。宝钗的圆满是自带的,不需要旁人加注。这点湘云跟黛玉都有共识,都希望有这么一个好姐姐就此生无忧了。

但说真的,我觉得宝钗并不是属于这个世界的。一个十几岁的妙龄少女,怎么可能如此世事洞明,如此超脱?不过红楼本就是一场梦,梦里造的又何止宝钗。大观园就是一个偌大的世外桃源。园子里的姑娘们,个个美丽又干净,不染外头的俗世尘埃。生活的日常就是吃茶饮酒、吟诗作赋,无忧无虑得简直神仙日子,只是梦终究要醒的,在梦得正酣时陡然醒来,恍如自云端坠落,猝不及防,备感绝望无比悲凉。

红楼肯定是悲剧的,但并不是宝黛爱情的悲剧,而是书中每一个人物的悲剧。读红楼,心情是隐隐郁郁的,它不会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感觉,而是时时处处隐喻一种虚空,万事皆空的一种破灭感。我觉得它并不适合未成年人,但对一个已经世事的成年人,它还是可以让你对人生有所领悟。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管闲事,是一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