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如何学习的》读书笔记

教育的目标:

1.学会批判性思考和阅读

2.清晰有力地表达观点

3.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前知识:

在樊登老师讲的《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也是最警醒的是鱼和青蛙的故事以及其背后的隐喻。

池塘里,鱼和小蝌蚪是朋友,当小蝌蚪成长为青蛙,要去陆地旅行了,鱼托付小青蛙,从陆地回来时,给我讲讲你在陆地上的见闻吧。小青蛙答应了。

小青蛙从陆地回来,给鱼讲述自己的见闻。我看见了一头黑白相间花的用四条腿行走的奶牛,小青蛙这么讲,鱼的脑子里呈现出一头黑白相间然后用四个鱼鳍一样的脚行走的奶牛。小青蛙还告诉鱼,我看到了一些用两条腿直立行走的人,鱼的脑子里是用鱼尾状的脚站立起来行走的人。

书中还讲到,幼儿园里,老师给小朋友们讲地球的样子,“地球是圆的”,“好,各位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画地球。”很多小朋友画了一个烧饼。

当然,这只是隐喻而已。

但为什么鱼会想到用鱼鳍走路的奶牛和用鱼尾走路的人?为什么小朋友会画出烧饼地球?

原因在于,我们的阅历、经验和直接体验构成了我们认知的世界,书中将我们已有的经验称之为“前知识”或“前概念”,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往往基于这些前知识基础上的理解。

这让我又想到乞丐的理想:我如果当了皇帝,我一定要做个纯金的打狗棍和讨饭碗。

乞丐的理想又何尝不是在自己的前知识和前概念的基础上的思考和延伸?

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那条鱼、那些幼儿园的小朋友、那个乞丐?

但读书的意义就在于,当我们懵懂无知的时候,书中的一个观点、别人的一段体验都可能会给我们棒头一喝的警醒,让我们认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

人,一旦有了意识,才有机会反思,才可能觉醒,才可能成长,向更高的段位前进,否则,就成了呆在山里的猴子,没有老虎来,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大的王了。

成长不易,不成长却很容易,要想成长,唯有自我觉醒,意识到成长的重要性,然后,增加自己的直接体验(个人阅历),拓宽自己的间接经验(认知边界),才能看到不同维度的世界。

重视知识的迁移:

了解原理有助于知识迁移,才能更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而不是照猫画虎。知识迁移的要素是:

1、是学生对于原来学科的掌握程度。我对过去所学的东西足够熟了以后,才能够迁移。

2、个人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提高记忆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地输出,不断地跟别人讲,你才会记得更清楚。

3、学习时间。足够长的时间的学习,才会让你成为专家,进而带来知识迁移。

4、学习的动机。学习的动机将决定着你能够学到的难度,以及你所拥有的社交机会。

5、要注意太过情境化的知识和抽象能力之间的平衡。若一个人没有学过抽象的数学,只是在太过情境化的方向上学到了怎么在超市里算账。但是当你要求他把在超市里算账的能力,迁移到数学领域里面去做几道题,比如让他去算液体的分量,或者算金属的分量,他就不会了,他迁移不过去了。因为我们从太过情境化的领域里学到的东西,是很难抽象化的。同样,你只学抽象化的东西,不去做情境化也不行,所以我们需要把情境化和抽象能力平衡起来。

重视元认知(对自己认知的认知):

达克效应说,当你对自己的无知是无知的,这时你就不会反思,你就不会反省,你也不觉得自己需要学些什么东西。懂得元认知能让你站在一个更高维度的层面来解决问题,也有助于做学习规划。你要不断地学习,同时知道怎么评价自己的学习。(你无法赚到超过你认知以外的钱。)

关于专家的特征:

1、发现很多普通人注意不到的信息特征和模式(即心理表征)

2、对知识学科的理解深度跟普通人不一样

3、专家的知识不能简化为一些孤立的事实或者命题,而应反映应用的情境

4、能够轻松地提取重要的内容

5、特别熟悉自己领域内的知识,但不一定会教别人

6、应付新情景的方法灵活多样

学习=记忆?

其实本质上确实如此,学习是建立在已知的基础上,通过与已知建立联系,来理解和解读并记忆新的东西,如此反复,才能形成非常复杂的大脑通路,而各类知识之间建立的联系越多,记忆就越牢固。

所以我们检验自己看书、看文章是否有效果的方法:闭上书,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书中的内容,如果无法做到如此,务必要清楚的意识到,不论文章或者书中的东西如何让你醍醐灌顶,它对你依旧意义不大,因为没有真正理解,真正理解的状态是:你可以凭借记忆,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书中的内容。这也是大部分人看书收获比他想象中小很多的重要原因,理解的终极状态就是记忆。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是如何学习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