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选择安安稳稳地在老家生活,真的很羞耻吗?前段时间,随着《三十而已》里王漫妮回老家的桥段,这个问题又再一次引发了我的思考。
电视剧里,离开上海回老家的王漫妮,不适应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不适应人情冷暖的社交关系,也不想过那种稳定且一眼看到头的生活。
所以,没过多久,王漫妮就又拎着行李箱回了上海,决定再拼一拼,闯一闯。
这样的结局似乎已经成了现代都市剧里的规定情节,在大部分的故事设定里,年轻人就应该敢闯敢拼,不安现状,就要背井离乡为梦想舍弃一切,就要留在大城市成就一番事业,才算不虚度人生。
这些鼓励与憧憬都没有错,问题就在于故事营造了一种 " 年轻人只要奋斗早晚都会成功,走入大城市就会过上理想生活 " 的假象,却忽略了每年激情澎湃来北上广的人和没有成绩黯然离开的人,其实不相上下。
有多少人一腔热血为了梦想来大城市奋斗,就有多少人认清现实败兴而归,有多少人爱上大城市的繁华和喧嚣,就有多少人想回归轻松和安逸
我有一个朋友,北漂七年,已经厌倦了在大城市的生活,她说她很清楚地感觉到自己对这个城市没了热情,过得不差但也没有多好,工作体面但很多时候都很想念家乡的饭菜。
她说年轻的时候喜欢大城市的一切,灯火通明的马路上,幻想着无限可能的未来,要事业、要金钱、要活得洒脱自由,好像这一切都只有大城市才能满足,于是义无反顾地来了。
这些年逐渐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租了不错的房子,开会时和客户高谈阔论,休息时也能吃人均几百的餐厅,但却越来越觉得,努力到现在,想要的只是守在家人身边,吃爸妈做的饭,遇见一个知冷知热的人。
朋友笑着说她并不为曾经的决定后悔,只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想法和追求。人生就是这样,有时候只需要一瞬间,向往山川湖海的人,就会突然眷恋于厨房与爱。
但尽管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却在面对去和留的选择时,背上了 " 偶像包袱 " ,她害怕别人说三道四,害怕成为别人口中落荒而逃的人,只好逼自己继续留在大城市。
生活中最可怕的偏见,就是我们主观地把对平淡的向往,当成 " 失败 " 的退缩。可你想过吗,凭什么只有在大城市才叫为梦想奋斗?小城市里千千万万的人,难道都是没有梦想的咸鱼吗?当然不是。
就像我大学毕业的时候舍友毅然决然地考了当地的中学老师,从初试到复试,层层考核,煎熬痛苦了很久,才入职工作。
那之后她每天备课讲课,带学生、管行政,因为年轻有干劲,学校的领导很赏识,她不停地参加各种教学比赛不停地拿奖,从平行班教到了重点班,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
偶尔聊天也总听她提起工作的事情,我能明显感觉到她对那份工作的热爱和激情。
小城市里考公务员的人,虽然朝九晚五,可他们也是在为自己的生活努力,大城市里熬夜到凌晨三点的人,也不乏有摸鱼混日子的时刻。
成功的标准不是看他在哪座城市,是什么行业,是不是收入不菲,而是这个人能否在自己的工作里拥有成就感,能否在当下的生活中感受到幸福,能否拥有从头来过的勇气和站起来走下去的决心。
留在大城市,会有人深夜流泪咽下所有不为人知的苦楚;生活在家乡,也有人一日三餐柴米油盐,看着夕阳西下幸福地发呆。
北漂几年回到家乡重新开始不丢人,留在老家做一份稳定安逸的工作也不丢人,奋斗几年仍没有起色不丢人,野心勃勃地想要更好的未来也不丢人。
在任何一种生活里,都有可能藏着一个人努力拼搏的勇气和摔倒再站起来的倔强。
人生的价值从来不在别人的评价里,因为只要乐观积极地活着,每一种人生,都有意义,都值得被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