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来如此(1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蒙元的兴起与衰落也和这个民族的特性密切相关,草原的环境造就了他们的生存习性,也给予了他们英勇善战的能力和自身文化缺乏内乱频发等。

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中,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生态环境不断影响人类,不同地域上的人,由于环境的不同、生存方式不同、地理气候不同,导致思想观念和文化性格特征不同。

在亚欧大陆,自然降水在沿海地区降雨量大,越往内陆降雨越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具有标准性意义,是湿润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

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的地区,比如中原地区,由于雨水较为充沛,农作物可正常生长,因此产生了农耕文明。生活在这些土地上的人民千百年来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性格温和稳重,安土重迁。

年降水量在200-400毫米的地区,由于土壤水分不足以供给农作物生长,地表上只能长满各种各样的杂草,形成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蒙元帝国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崛起,逐步一统江山。

特定的自然环境,造就特定的饮食习惯。正如谚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样。草原上的蒙古人的主要食物是奶和肉,奶食中以马奶为最,肉食中以绵羊肉为佳,可以说马奶和羊肉养育了一代代强悍和健壮的蒙古人。马奶有生熟两种,生马奶即鲜马奶,熟马奶即酸马奶被称为天然“白色啤酒”。马奶不仅解渴,而且也解饿,很多时候只喝马奶不吃其他食物。由马奶制作的马奶酒透明醇香,口感酸甜,酒性温和,具有舒筋驱寒、健脾养胃之功效。蒙古羊肉的最大特点是没有膻味,这与蒙古的羊吃天然草场上的草有关。蒙古草原上生长着几百种植物,特别是野葱特别多,羊吃了野葱后,膻味自然就没有了。我们平时做羊肉的时候,会放葱来去腥,蒙古羊自己从小就做好了去腥的工作,省的我们加工时这道程序了。同时,羊在觅食时就吸收了各种植物的营养成分,羊肉里自然极富营养,所以蒙古人很少吃蔬菜也不会上火。

特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特定的服饰。草原地区气候变化较大,冷热温差也大,要适应这种自然环境和放牧生活,所以,蒙元帝国的服饰由长袍、窄袖、束腰和靴子构成。袍子的结构具有明显的御寒功能,长及脚背,骑在马上可护住膝盖乃至小腿,腰身肥大耐磨,既便于骑马时护膝防寒,夜里安歇还可当作被子。窄袖、束腰能够在寒冷的天气里挡风保暖。靴子便于上马、涉草、行走,还可以防湿、防虫蛇,也可以抵御寒冷和潮湿。

蒙古部落牧民逐水草而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他们生活的写照。冬季,当西伯利亚寒潮南下,漠北地区被风雪和沙尘暴笼罩的日子里,他们举族南下,到黄河以北一带过冬;随着春暖雪化,漠北展现出一片生机时,他们又泱泱北上,一路走到贝加尔湖畔唱起欢快的牧歌。他们不会建造固定的房屋,蒙古包就是适于游牧生活最好的活动房。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蒙古部落身居塞北的困苦环境中,锻炼了他们极强的耐力和蛮勇精神。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骑马狩猎,每人从小就相当于在军事化训练,加上草原部落间经常性的掠夺征战,使每一个蒙古人的灵魂烙上了拼搏的精神和战争的技巧,因此蒙古军队战斗意志和战斗力很强。为了生存,他们必然向周边进行骚扰甚至侵略,因为他们别无选择。游牧习性的蒙古人利用马匹的优势,形成了当时的快速反应部队,机动灵活,很多时候是只抢掠不占领,让农耕文明的防守方疲于应对,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草原南面的平静生活滋生了安逸享乐的思想,衰落中的农耕民族在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一触即溃。

你可能感兴趣的:(元来如此(1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