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夜晚光山心理交流群。很荣幸邀请到甘德礼老师为我们讲述亲子成长中的安全感。
先隆重地向大家介绍一下,甘德礼老师,他是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友龙焦点解决团队核心成员,焦点解决取向治疗师,光山县焦点解决取向培训师,光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特聘心理咨询师,光山县青少年心理辅导老师,光山县心协特聘心理咨询师,流行病副主任医师。曾分别接受刘友龙老师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初级班、中级班培训,岳晓亮老师“四感”亲子教育培训,武培博老师绘画心理治疗培训。甘德礼老师是一位实践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
孩子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是每个家庭的核心,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甘老师和蔼风趣地给我们打了个比喻。如开车,需要有个驾驶证,那当医生,要有医生执业证。打官司的,要有律师证,记者要有记者证,教师要有教师证,等等。那如果说没有以上这些证也就没法开展相应的活动,也不能去开车,更不能做医疗治病救人,也不能进场进行新闻采访,否则就是非法的。
但是,当父母的人却没有家长证。这是一个多么伟大,重要的事情。可是这么神圣,伟大,重要的事情,就没有一个专业机构培训考核发证。哈哈哈。
言归正转,有一种现象,任何成年人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都可以从他童年成长的经历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的影响。所以我们大家想一想如其到了成年以后出了问题。倒时干预在处理坐着亡羊补牢,为什么不能在孩子成长的初期,就提前介入,提前做一些符合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的工作,进行一些未雨绸缪的准备呢。
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是一个好孩子,那什么样的孩子才算是好孩子呢,那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象,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就是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再好的孩子欣赏也会有毛病。同时这个系统观,告诉我们,每个单位,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系统。那么在这个系统里边有黑。也有白,有对也有错,有因也有果,而每个孩子本身也同样是一个系统,有优点,有缺点,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或者是毛病。
问题在于这个毛病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可不可以,接纳,包容这些毛病。它们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需要干预处理。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勇敢,自信,开朗,宽容,善良,乐观。这些特点。你们想一想,我们孩子身上有没有这些特点呢,当然我们也不希望,在孩子身上出现依赖,暴躁,懒惰,胆小。
一个孩子的这些特质到底和什么要素有关呢,什么样的孩子才是有毛病,但是又能够被我们接纳的好孩子呢,有的时候,有些特点,未必也是坏事,有些特点未必是好事。比方说。要强或攻击,就一定是坏事吗?那不一定。为什么这样说呢,要强攻击性比较强的,这样的孩子她往往积极向上,行动力强。能量比较充足一些。
评估一个孩子心理是否健康,未来是否能成为,一个好孩子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就是安全感,所谓的安全感就是指在应对或处理。不冲突和外界事物的时候自己内心的一种确定,感觉和可控的高或低。安全感的感情就是指一种感觉,就是对安全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如果高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恐惧和担心。对当下更有更多的自由和信任,还可对未来产生美好的预期,充满希望。
安全感高的孩子主题有些什么表现呢,他的生活当中他会表现为敢冒险。敢于探索,敢于尝试。敢追求一些新鲜事物,敢于把自己放在陌生的环境里,不至于害怕。而安全感低的孩子,它就会出现退缩、拘谨或回避的这些行为。
比如说孩子分床睡。这个时候我们父母就能够感受得到,有的孩子很容易就分床了,没有太多的和父母进行纠结。但是有的孩子呢,尽管说分床了,还非要开着灯。开着门,这样才能睡觉。而有的孩子就是。正常的关灯,关门,没事。就算父母不在家也能好好的睡觉,这种孩子明显的,感觉到他的安全感是比较高的。
当然有的成年人安全感比较低的。那她也会出现一些状况。比如说她已经锁了门,还是锁了门之后,他已经上班了,走到半路想到,哎哟,我家的门锁没锁呀,煤气罐关没关。而这些情况实际上就是这个成年人,他的安全感比较低,才会出现这些情况。
评价一个孩子心理健康的程度,还跟亲密感,规则感和成就感有关。如勇敢的人,安全感高。胆小的人,安全感低。成就感也同样,如果一个人比较自信,那他的成就感,就高,一个比较自卑的人,那他的成就感,就低。如果说一个人乐于助人,肯定是因为他的亲密感高。如一个人比较拘谨,就是他的亲密感比较低的一种表现。有的孩子我们感觉他勇敢又非常勤奋,一般来说,成就感和规则感都比较高。而有的孩子比较懒惰,他的成就感和规则感就低。
现在有很多观念,比如说。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特别是孩子比较小的时候。为了培养,规则感,有的家长会说,让他哭声,等他哭够了,再去抱,延迟满足。
有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从宝宝出生开始。就是用这些方法去培养宝宝的意志力。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种错误,落后的观念,肯定会对孩子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美国有个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令人震惊的实验,他将刚出生的小猴。单独放在一个小房间中。房间内,分别有一个铁丝做成的一个妈妈,身上挂着一个奶瓶,另一个是绒布做的妈妈身上没有奶瓶。
这个实验的结果,发现那只小猴,他只有在饥饿的时候,才跑到铁丝组成的妈妈身上去吃奶。而大多数时间他都会偎依在绒布做的妈妈的身上。这给我们一个什么提示呢,其实,就是婴儿害怕,他们不仅仅需的是食物,更多的需要是安全是温暖亲密的关系。
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童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那母亲作为婴儿的主要照顾者,母婴关系就决定了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存在感。那生命的底色是幸福或者不幸,三岁以前基本上就奠定了。所以大量的心理学案例已经证明母婴关系失败,造成的人格破碎,痛苦难以言表,要通过非常艰难而长期的自我成长,才能修复。
如一个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能够得到足够的安全感,长大后必然会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事情,而不是为了要证明给谁看,这样的人更容易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最容易成功。但相反如果从小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那他在长大后。就会过度的去寻求安全感,可能会表现为交强的占有嫉妒、特别粘人,或者早恋。谈恋爱时,也会考虑年龄比自己大很多的人,做对象。同时也缺乏一些冒险精神,做事谨小慎微。甚至一辈子做着自己不喜欢,但稳定的工作。
所以,要宝宝前一定要准备好。不但在物质上要有一定的基础,情感心理上也要准备好。准备好的家庭,才能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在宝宝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妈妈怎么做才是最好的呢?
首先我们谈谈0到3个月这种状态。这个时候的宝宝,他从温暖舒适的子宫降生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离开了羊水的包围,离开了脐带的营养供给,被迫接受这个世界上。饿了不舒服,她只能哭,几乎没有行动能力。头大身子小,无四肢感,视力也不清晰明朗,不会表达。也听不懂自己的需求,吃喝拉撒睡都是问题,他的生存完全依赖于别人。所以会焦虑,是否有人能毫不厌烦的细心照料,帮他活下去呢。
这个时候妈妈要怎么做呢,要及时的回应宝宝的需求。无论是生理需求,还是心理的需求,任何时候都要把宝宝看着是第一位,这样才能保证它拥有绝对的安全感,让他可以确信自己,使用唯一的能力,哭。就能呼来照顾者,会帮他解决一切问题。如有睡眠问题的婴儿,需要有更系统温和的一些训练方式,而不是简单的让他哭,不管他。另外这个时期,也是新妈妈手足无措的时候,也是产后抑郁的高发时期。妈妈们如果觉得自己应付不来,那一定要及时的寻求家人的帮助,不仅要让孩子的安全感得到满足,妈妈自己的安全感也很重要。
妈妈们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勇敢地对孩子放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他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锻炼自己吃饭,自己玩,自己走路,自己哄自己睡觉等等方面同时,在孩子希望你出现的时候,及时出现。那这样孩子就会发展出比较高的安全感。
妈妈们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气。可能妈妈们自己都觉得,自己脾气大了。同时要给孩子足够的耐心,要重视孩子学习这一过程,不要在意,孩子把家或者是她生活的地方,弄得乱七八糟。如果孩子们来寻求帮助,我们要尽力的及时的去帮助他。这个经历和技术的帮助,对她非常重要,在孩子感觉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就要及时的停手,让他自己去解决问题。
当宝宝,会跑了也会跳了,会爬高上低的时候,也是父母最担心的时候,孩子会有用不完的精力。喜欢探索一些比较新鲜的东西。尤其是被大人明令禁止,不许碰的东西,他越是不怕,同时,它开始了有初步的社交能力,喜欢和一些小朋友玩,喜欢到比较热闹的地方。
这个时候妈妈就要帮助,宝宝做好。分离,为上幼儿园开始做准备了,孩子上幼儿园,会有好长时间都会哭,离不了。因为安全感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他就适应不了。就会哭,就会害怕。
同时我们要更多地倾听孩子,他的意见和他的想法。但是,一定要坚持我们的立场和原则,不要一看孩子哭了,就妥协,那他可能就会养成一个不好的习惯。在我们温和而坚定的开始的时候,可怜孩子会哭很久,这个时候我们更多的是陪伴她。咱们不能说,让他哭吧,离得远远的,那这个时候孩子,可能会觉得不安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忍住内心的痛,不要流露出来,或者有烦恼的情绪。通过以上这些方法,可以来修复孩子可能缺失的一些安全感。
安全感的修复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这个时候更多的是需要家长能稳得住。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住,那孩子恢复过来,健康的成长有非常大的机会和希望。推动孩子建立安全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需要更多的关注孩子正向的一些方面。关注孩子已经做到的方面。并及时的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和赞美。让孩子在一种支持陪伴信任的环境下,不断的成长。
谢谢!甘老师的精彩分享,受益良多,我真的要好好学习,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