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日子的乐趣 --读汪曾祺的《豆腐》有感

民以食为天,没有人可以离开食物而存活,没有人活着不食,而食也让我们平淡的日子有了乐趣,这乐趣给了我们活下去的能量,我们又把这乐趣散发出去温暖他人,这烟火的温度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感到活着的意义。

当代作家汪曾祺先生,用他的笔写出了平淡日子里的烟火味。

汪曾祺 (1920 - 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曾就读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金庸先生赞誉汪曾祺是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

散文集《五味》,收录了汪老先生 38篇谈吃的文章,全部都是谈食物的文章,今天分享其中一篇《豆腐》的读后感。

《豆腐》,这篇文章主要写豆腐的吃法。豆腐吃法:凉拌,北方人香椿拌豆腐,南方的松花蛋拌豆腐,家乡高邮的咸鸭蛋拌豆腐。烧豆腐,分为油煎后烧,不油煎烧。用油煎的“虎皮豆腐”,想象中的 “文思和尚豆腐”,烧豆腐里的翘楚 “麻婆豆腐”,还有家乡的“汪豆腐”。四川乐山的豆花与北京的豆腐脑怎么吃。苏州的豆腐干到淮扬名菜 煮干丝。谈到了武汉、长沙、昆明的臭豆腐、安徽屯溪的霉豆腐、江西、广西桂林、云南、广东的豆腐乳、上海人的百叶结,最后以豆腐皮怎么吃,结束了全文。

38篇食物的散文中,许多食物的吃法,作者都写得很详细。比如写家乡的“汪豆腐”。

豆腐切成指甲盖大的小薄片,推入虾籽酱油汤中,滚几开,勾薄芡,盛大碗中,浇一勺熟猪油,即得。叫做“汪豆腐”,大概因为上面浮着一层油,用勺舀了吃。吃时要小心,不能性急,因为很烫。滚开的豆腐,上面又是滚开的油,吃急了会烫坏舌头。

这段文字写出“汪豆腐”的形状,具体制作,读着文字,眼前出现了操作的画面,看到了碗里浮着的油,用勺舀了吃,读到这里,不禁舌下生津。如果不是作者亲自品尝,或者亲自做过的,估计无法写出来。

读完汪老先生的38篇散文,我有如下感受。

第一,汪老先生的文章,文字平实质朴,语言娓娓道来,如谈家常,充满关怀。没有特意追求深奥的思想,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浪漫的煽情,读起来却让人舌下生津。

这是文字的魅力,还是美食的魅力?我想,食物本身是有魅力的,但是,文字如果不能把美食的魅力表达出来,我怎么能读得满口生香呢?

第二,写美食,可以开阔思路,一个豆腐,从南写到北,从东写到西,看上去散漫,一会儿北京的小葱拌豆腐,一会儿四川的麻婆豆腐,一会儿高邮的汪豆腐,一会儿长沙的臭豆腐,等等,但是,这些由豆腐这根线牵着,并没有离开豆腐的主题。真所谓形散而神不散。

第三,由该篇文章联想到,人们常说的追求“诗和远方”,但其实,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咸,才是我们追求诗和远方的根基,发掘出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与美、用文字表达出来,可以让我们平淡的日子充满美好与诗意,让我们明白日常生活也是充满乐趣的,也许这就是生活赋予文字写作现实意义。

= END =

你可能感兴趣的:(平淡日子的乐趣 --读汪曾祺的《豆腐》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