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杀了少正卯吗

孔子杀少正卯有以下疑点:

一、孔子有无能力杀。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七天之后杀了少正卯。鲁国设有大司冠和小司寇,大司寇长期被季氏家族把持,此时担任大司寇的是季桓子,孔子担任的是小司冠,“摄行相事”之“相”不是秦汉之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而是“傧相”,主持礼仪而己。鲁国的大权长期掌握在三桓手中,国君并无实权,孔子能被起用,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当年阳虎拉拢孔子,孔子不受,后来阳虎作乱,三桓认可了孔子;二是三桓为家臣所苦,有利用孔子制衡不听话的家臣的用意。孔子后来堕三都,强公室,影响了三桓的利益,立马就被赶走了。孔子要杀一个大夫,恐怕他的权力不够。

二、孔子有无意愿杀。《论语》记载,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公伯寮在季桓子面前告小状,导致子路被季桓子免去了家宰之位,子路是孔子推行政治路线的主要助手,子路失势,是孔子政治生涯走下坡路的开始。这时,鲁国另一贵族子服景伯向孔子说他有办法杀了公伯寮,孔子没有同意。公伯寮这么影响孔子大业的人,孔子没有杀的意愿,不知道有什么理由非要杀少正卯。

三、能不能杀。以孔子之学问,在鲁国有极大的影响力,孟孙氏的两个儿子都是他的学生,而且名闻诸侯。如果少正卯的学问能与孔子相比,甚至更高,他的名声会达到什么水平?要杀他的话三桓能答应?国君能答应?孔子得罪了三桓,三桓也没有杀他,只是把他赶走而己。春秋时代,礼制尚存,一般不会滥杀大夫。除非做了特别过分的事,国君非杀不可。


四、孔子杀少正卯最早见于《荀子·宥坐》,孔子杀了少正卯之后,为自己找理由,说:“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在此七人中尹谐、潘止、华仕、付里乙是虚构的人物,管叔是周公的弟弟,因争权被周公所杀,与思想言论没关系,子产诛邓析、史付,也有记载说邓析不是子产杀的。

五、孔子杀少正卯是韩非子编的故事,韩非是荀子的学生,把自己的编造窜入老师的著作中,目的是为韩非子思想统一的观念张目(当然,这个是我猜的,没有证据。《荀子》一书,除了此处,并没有禁言论的意思,而且这么毒辣的搞法,以《荀子》一书的主要思想来看,也不符合。这盆脏水只能往韩非子头上倒了,毕竟这特别符合韩非子的思想。当然,可能也不是韩非子,是荀子别的弟子编撰老师著作时把自己讲的故事编了进去)。韩非子说:“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韩非认为思想一统才最重要。韩非子经常编一些没谱的事,比如“太公诛华仕”的故事就见于《韩非子》一书,明显是编造的。韩非子还编了一个故事,说鲁国一兵,三次打仗三次逃,孔子问为什么?士兵说家里有老母亲要奉养。孔子立马给他升官。这种故事能信吗?

六、有人认为,《孔子家语》记载了这个故事,怎么有假?历来学术界认为此书是三国时魏人王肃伪作。当代一些学者翻案,认为此书是“孟子以前遗物,绝非后人伪造所成”。真真假假就不说了,但我想说一点,就算这本书是真的,孔子杀少正卯的事就是真的吗?此事《论语》、《孟子》不载,当时的史书也不载,偏偏孔子死了差不多一百多年,杀少正卯的事被孔子的后学记录下来了,不是很蹊跷吗?

战国时代的学者,流行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说明自己的道理,《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都大讲故事,而且,为了增加可信度,经常拿名人说事,最大的名人就是孔子,孔子的面目在不同的书中反差极大,即使在同一本书中,也可能南辕北辙。比如说《庄子》,内七篇中孔子的形像极佳,温文尔雅、好学、经常与弟子切磋道术。但在《盗趾》篇,孔子就成了个跳梁小丑式的人物。《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杀少正卯的事,合理的解释可能有两个:一是儒家在流变中,一些后学向法家化发展,编出这么个故事,用来证明控制思想的正确性,因为孔夫子都说了。二是后来的学者为了时势的需要,把此篇编入《家语》。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子杀了少正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