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计划和无计划一样可怕,切勿在“多计划”的焦虑中迷失自我!

文章作者‖魏晋寒

图片来源‖网络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有着“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超高赞誉。他是中兴名臣,更是千古完人。正是这么一位中国传统文学的集大成者,却有着“崇尚笨拙”的人生信条。

曾国藩前前后后考了七次秀才才中,过程可谓曲折艰辛。然而难度更大的举人和进士之路却相对顺风顺水,这种“前慢后快”的局势完全得益于他“一根筋”的学习方法所奠定的学识基础。

其实,曾国藩的学习方法非常简单,甚至显得格外笨拙。他学习文章的时候,不读懂上一句,就不读下一句;他看书的时候,不读完上本书,就不摸下一本书;他做事的时候,不踏踏实实做好上一件事,就不会火急火燎去开展下一件事。

用曾国藩的话说:“拙看似慢,实则最快。”


现实当中,我们总是把“效率”挂在嘴边,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的事情,得到更多的收获,谋求更大的利益。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机会,一个又一个“管控时间、崇尚效率”的至理名言,已经成为了我们实践履行的箴言准则。

于是乎,我们制定了详细周密的目标和计划,把生活安排的满满当当。表面上看,我们的生活因为各种计划的支撑和推进,变得充实而又规律。

然而有的时候,太多的计划和目标,反而成了我们的精神负担和行动分歧,不仅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杂乱且无序,更让我们的情绪变得急切和焦虑。正所谓“多计划”和“无计划”一样可怕,“多重点”和“无重点”都会让人无助和迷茫。

——

——

——01 多计划下的行动分歧。

在过去的某一天里,我们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

场景在一个明媚的上午,我们准备翻看心仪已久的两本书籍,然而却不知道先看哪一本、后看哪一本。于是犹犹豫豫、左右抉择之间,时间就这么悄无声息的浪费掉了。

场景在一个安静的下午,我们计划完成两项工作。因为急于求成的心态,使得我们一会做做第一项工作,一会又做做第二项工作,如此循环往复,虽然两份工作都顺利按时完成,结果却发现两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

场景在一个惬意的假期,我们计划着去A城市游玩,同时又计划着去B城市游玩。结果选择A城市的时候,我们又想着B城市的美景;选择B城市的时候,我们又惦记着A城市的美食。如此患得患失,使得我们无论选择哪一个城市游玩,都会因为没有去另一座城市而遗憾失落。

……

我们总是对自己的时间、精力、能力、意志力充满自信,认为自己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同时从事更多的工作,同时完成更多的任务,结果却把自己拉扯到一个又一个行动分歧当中。非但没有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反而还降低了应有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什么是行动分歧?

简单来说,行动分歧就是固定时间下的多任务、无次序、缺重点的行动意愿。长时间的行动分歧会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

第一,行动分歧会让我们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拖延症状”。就比如我们来到一个“Y”形路口,我们既想着从左边的路口通过,欣赏沿途的高山美景;又想着从右边的路口通过,欣赏沿途的河流美景。结果拖拖踏踏不敢前进,待在原地犹豫打转,到头来却是时间的白白浪费。

第二,行动分歧会影响我们的做事专注度,影响我们的工作质量。

正如《鬼谷子》当中描写的那样: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衰则思不达。意思是我们的欲望一旦变多,注意力和忍耐力就会随之分散和降低,使得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变得不够通畅。

第三,行动分歧会让我们陷入焦虑、失落、患得患失等一系列负面情绪。

有句话说的很对:我们的情绪控制我们的行动,我们的行动又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情绪。当我们因为行动分歧而陷入拖延低效的时候,当我们因为行动分歧致使工作质量有所降低的时候,我们的情绪自然而然受到这些负面结果的影响,从而使得我们更加焦虑彷徨。


那么,究竟如何减少我们的行动分歧呢?简单来说,我们应该从这三方面下功夫!

第一,精简计划!

第二,明确重点!

第三,制定顺序!

……

对于很多人来说,二八时间管理法则或许并不陌生,它源于著名的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的。

二八定律表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二八时间法则”具体表述为:我们80%的工作价值,是在20%的工作中获得的。

所以说,想要提高我们的生活效率或者工作效率,我们必须精简掉那些低价值的目标和计划80%的部分),尽最大限度的,把自己的时间、精力、能力、意志力花费在对我们很重要的20%的事情上。

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不是什么事情都值得做,不是什么事情都应该急着做。任何行为都有“重点”和“非重点”的价值区别,都有“先做”和“后做”的顺序区别。因此,除了二八时间管理法则以外,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也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来,作为制定日常计划的准则依据。


所谓时间管理四象限法,是美国的管理学家科维提出的一个时间管理的理论,他按照事情的“紧急性”和“重要性”,把事情分成四个象限的集合,即:

紧急且重要的事情(先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次做)、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再次做)、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可以不做)

总之,无论是“二八时间管理法则”,还是“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它们都是从精简计划、明确重点、制定顺序这三方面考虑,从而减少我们的行动分歧,使得我们把有限的时间、精力、能力、意志力和行动意愿,有针对性的,有主次性的,花费在高价值事情上来,从而提高我们的行动效率。


——

——

——02 “高信息流”下的计划叠加,很容易让我们迷失自我!

在小说《九州缥缈录》当中,有这么一段富有禅意的话:

世上的事情,常常都是这样,有的人求得太急切,最后什么都得不到,有的人放弃了,却又得到了。其实得得失失又算什么?,只可惜很多人在得得失失里面失去了自己的心。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达,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及获取的信息量都在成倍增加。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也了解到一个又一个人的理想追求。

别人在一线城市生活,拿着五位数的月薪;

别人的假期格外丰富,不是出门旅游,就是打卡健身;

别人总是积极进步,一个月看十几本,一个月要听三四次讲座;

别人辞掉了高薪工作,跳进了创业的队伍中去。

……


面对光鲜亮丽且极具诱惑的信息冲击,我们很容易触犯“拿来主义”的思维错误,把别人的计划当成自己的计划,把别人的理想当成了自己的理想,把别人的价值观捆绑在自己身上。

于是乎,我们什么都希望得到,什么都害怕错过,什么都讲求计划到位。结果却是在盲目的追求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的初心,忘记了自己的本意。

这种情况,就是“高信息流”下的计划叠加,导致我们陷入焦虑、迷失的负面结果。

前不久,一则“高考学霸婉拒北大清华报考哈工大”在网上传播的沸沸扬扬,引起很多网友的观众热议。

新闻的主人公是上海控江中学高三毕业生严一粟,他以上海市前50名的优异成绩,婉拒北大清华的橄榄枝,毅然决然报考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如此选择着实让旁人感到不可思议。

在这里,不是说哈尔滨工业大学不好,而是在社会的主流认知当中,清华北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计算机和金融又是最赚钱的专业,只要成绩允许,很难再有其它的选择了。

然而,严一粟并没有跟随大流,而是选择了自己的初心和梦想。在读小学的时候,神舟七号发射升空的画面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从那一刻开始,严一粟就树立了远大宏伟的航天梦,并在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上,选择了哈工大的航天专业。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不尽相同。用“大众标准”或者“他人标准”来绑定自己的决策标准,很容易让自己变得不够理性,不够自知,甚至还会钻了牛角尖,让自己变得急迫和偏执。

老子曾经说过:人贵有自知之明。

我们在制定目标和计划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的内心剖析一番,并试着询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第一,我想干什么?

第二,我能干什么?

第三,我应该干什么?


“我想干什么”是指自己的行为意愿和理想追求。包括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自己喜欢的行业岗位,自己热衷的兴趣爱好……

“我能干什么”是对自己能力、精力、时间、意志力的自我审视和权衡,确保自己从事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是说自己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喜欢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我应该干什么”是对环境的审视和判断,不管我们身处什么岗位或者角色,我们都有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不是我们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也不是我们能干什么就能干什么。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过滤和筛选,我们的计划和目标自然而然会约束到一个匹配自己的框架之内,从而最大限度屏退“大众标准”和“他人标准”对自身的干预和影响。达到精简目标,提高效率的积极效果。


……

综上,无论是多计划下的行动分歧,还是“高信息流”下的计划叠加,都在说明“多计划”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虽然我们渴望提高我们的生活效率,但也不是说目标越大越好,计划越多越好。不要犯了贪功求效、好高骛远的错误。

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一些都要从自己需求和能力出发。在未来的工作生活当中,让自己轻轻松松上阵,活出自己的个性,活出自己的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多计划和无计划一样可怕,切勿在“多计划”的焦虑中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