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和莫言都是当代著名作家,为何读者更喜欢路遥的作品?

文·段宏刚

作家是时代书记官。这是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1799年——1850年)的名言。这句话自说出后,成为许多作家的座右铭,尤其对遵循现实主义文学理念的作家来说,此话是金玉良言。这句话一直影响到我国当代作家的创作理念。

路遥与莫言两位当代著名作家,实际上都从不同角度践行着这个理念。他们两人根在农村,出身背景都一样,因此,把写作视角投向广大农村,是他们得心应手的,也更容易出成绩。

不论是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还是莫言的《红高粱》、《丰乳肥臀》、《蛙》等小说,都是农村题材的佼佼者。一些文学爱好就喜欢把两人的作品拿出来比较,看看谁在文学造诣上更胜一筹,更被读者喜爱。

以笔者理解,衡量文学作品的重要指标无非就是文学性和思想性,若从这两点来分析,很明显,莫言要强于路遥。但在读者的喜欢程度上,路遥却要要强过莫言,个中原因,大概如下。


一,励志是路遥作品的最大特色,并且,路遥对读者的筛选更富有针对性,能紧抓时代主旋律,能把一个时代下广大青年的心声用文字阐述出来,这是路遥的成功之处。

不论是路遥在35岁左右创作的长篇《平凡的世界》,还是更年轻时创作的中篇《人生》,小说中都塑造了不少有血有肉的热血青年形象,如孙少平、孙少安,高加林等人,都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他们个人的人生奋斗史。这些青年吃苦耐劳,依靠坚韧意志和顽强精神,一步步改变了自身命运,这个奋斗过程相当激励人。

《平凡的世界》所描述的时代,处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此时,国内刚刚经历了改革开放,有理想有追求的大批农村青年在声势浩大的社会转型时期,窥探到了改变自身命运的可能性,所以,他们奋发图强,向理想进军,充分发挥个人身上与生俱来的吃苦耐劳精神,完成了个人命运的华丽转身。

小说中的这几个主人公,是广大农村数以万计青年的集体愿望的代表和寄托,他们能给农村广大青年带来许多正能量。所以,这部小说发行后得到了病毒式传播,路遥的名声因此如雷贯耳。作为读者,肯定认可和喜欢能代表读者心声的小说家。

莫言的小说创作继承了鲁迅的一些文学理念,剖析人性道德和社会现实,是他创作小说的主要目的。莫言写小说,筛选的读者没有路遥那么具备针对性,不考虑是否要在特定读者群中得到共鸣,所以,莫言受关注度要低一点。


二,不追求华丽,通俗易懂,用口语写作,贴近大众阅读习惯,是路遥小说语言的最大特色。这能让他的小说在接受和传播层面,来得更容易一些。

《平凡的世界》的文本语言平铺直叙,很少用什么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读者不担心会看不懂,对文化程度较低的读者,也没有多少阅读障碍。

但莫言就不同了,他的小说语言中西结合,非常注重艺术性和写作技巧的运用,把当时大量的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如意识流,魔幻主义,现代主义等,凝注其中,又把象征,比兴,隐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融合进去,如,《生死疲劳》、《酒国》、《蛙》等长篇中,写作技巧使用得相当娴熟,文学修养较低的读者,领会起来并不容易。


三,路遥对文学的态度十分虔诚,有一种立雪求道的文学精神,着实感动了不少人。

路遥常常以玩命的方式来写作。他在创作《平凡的世界》之时,为了不受打挠,会带上一些馒头与大葱当作一天的口粮。肚子饿了,则啃着馒头就着大葱来填饱肚皮。身体累了,则停下来连续抽几支烟,再接着写。据说他每天要给自己定下任务,必须写出一万字以上,这种高强度写作,导致他的手指严重变形,有时连笔都握不好。

《平凡的世界》一共三部,总字数超过了100万字。当路遥划上全篇句号时,对着窗外大喊了一声,并把手中圆珠笔摔了出去,随即抱头痛哭流涕。由于长期伏案写作让他的精神太压抑了,他需要释放紧张情绪,才做出了那样的举动。

从另一人角度讲,路遥的去世,跟他长期高强度的伏案写作,损坏了身体有很大关系。因为写作,他把自己累死了。

还有一点,路遥写作完全是心中有话,要一吐为快,从来没想着用文学为自己谋利。他一直生活在清贫中,在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竟然连去北京领奖的路费都凑不齐,只能向别人借来500元去领奖。这是讽刺还是荣耀?

他的这些事件后来被媒体报道后,读者更加崇敬和同情这位作家,到现在依然如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路遥和莫言都是当代著名作家,为何读者更喜欢路遥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