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8月11日,清政府官派的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乘船出海远赴美利坚,成为我们这个古老国家有史以来第一批公派留学生。由于近代中国风云变幻,到了今天,这批“留美幼童”的事迹已经不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仿佛只有工程师詹天佑能够偶尔被人们记起。但是,事实上,这批名叫“留美幼童”的人,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力远远不止于出了一个詹天佑而已。而他们在扭曲的时代背景下赴美留学的事迹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
01
时代背景
19世纪70年代,大清帝国摇摇欲坠,刚刚平息十来年的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让清政府心有余悸,被人打开国门后的第一次挣扎——“洋务运动”正在缓慢的推进中,腐朽的清政府终于意识到了西方的强大,急需一批掌握西方技术的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留美幼童”计划。
提到这个计划的最终落实,不得不提起晚清大教育家容闳。容闳自1854年从耶鲁大学毕业起,就励志回国拯救那些仍然端坐在书斋中终日子曰诗云的中国的孩子们。然而在那些掌握实权的大佬们没有被揍醒之前,根本没有人听取他的意见,他不得不曲线救国,在曾国藩和李鸿章手下做幕僚,蛰伏18年,才连蒙带骗的鼓动清政府掏钱支持他的留美计划。因此,之后四年前往美国的120个孩子,也被称为“容闳的孩子”。
对于这次计划,清政府担心这些幼童被西方思想洗脑,于是明确规定,孩子们在美期间,必须坚持学习孔孟经典,在美期间保持大清国服饰,只允许学习西方的技术,不能触碰西方的思想。为此,专门成立了“幼童出洋肄业局”,专门指定以为教授国学的翰林出任肄业局的正督办,前往美国监督孩子们的学习,而主要负责西学的容闳,只是作为副职来辅助这个正督办的工作。
02
赴美留学
“留美幼童”的招生是面向全国的,但是当时的中国民众普遍排斥西学,主动报名者寥寥无几,第一批30人还是容闳四处奔波凑起来的,其中没有一个满清的贵胄子弟,并且大部分孩子都来自与洋人频繁接触的广东和江浙一带。
一手支撑着这个项目的李鸿章对留学生的招生定下了一个乍看之下有些离谱的规定:孩子们必须长得标致,否则有失国本。如今我们回看这帮年轻孩子的照片,确实是英俊潇洒,仪表堂堂。据后来耶鲁大学菲尔普斯教授的回忆,当年,他和这批中国“幼童”做高中同学的时候,班上的女孩子基本不会正眼瞧他们这些美国傻小子,姑娘们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那些英俊儒雅的中国男孩子的身上。
当然,除了外表不给大清国丢脸外,这帮孩子在其他地方也给中国挣足了脸面:首先,是学业上,迅速适应了美国的教育环境,一年之内,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学习成绩也统统超过了他们的美国同学,最终坚持到大学学龄的56名“幼童”中22人考入耶鲁大学,7人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人考入哥伦比亚大学,1人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可谓是成绩斐然。
除了学习之外,在运动场上,中国孩子同样是佼佼者。比如在哈特福德高中读书的时候,邓士聪、康赓龄、梁敦彦等人就是全校闻名的橄榄球高手。后来就读耶鲁大学的钟文耀,也是耶鲁赛艇队的主力选手。在这些美国年轻人最自信的领域里,顶着“东亚病夫”绰号的“留美幼童”们,都展示出了丝毫不差的勇气与力量。
03
被迫回国
1880年,项目推行到第八个年头,一个叫容揆的小伙子明目张胆地宣称要加入基督教,这件事彻底激怒了肄业局的督办大人,容揆被提前勒令回国,中止学业。然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容揆在被押送回国的火车上跳车逃跑了。
消息传到国内,上下震惊,这帮孩子被统一戴上了“不服管教”的帽子,被看作是被西方异端思想成功洗脑的“小怪物”。主管留美计划的李鸿章出于对朝廷利益的考虑,认为应当立即召回这些孩子,尚可对洋务有用。
就这样,朝廷花费巨资推行的留学计划,随着留学生们的回国宣告夭折。被派往美国的四批留学生,几乎一半都还没熬到大学学龄,另外一半虽进入了名校,也不得不半途辍学,仅有包括詹天佑在内的两名学生完成了学业。
04
投身建设
回国后,在最初的几年里,这批孩子一直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口诛笔伐,诸如上海《申报》这样的主流报刊,经常把他们钉在耻辱柱上,说是“浪费国家钱财,西方学问没有做好,自家孔孟之道也一窍不通,俨然是一群毫无用处的废人”,但这样的评价明显是有失偏颇的。
在美国所取得的成绩充分说明了这些孩子的优秀,即便绝大多数人没有拿到文凭,但他们深入学习过西方的知识,了解电报铁路等当时先进的科技成果。先是在李鸿章指示下,一大批“留美幼童”投身洋务,重点进入了电报、矿业、铁路等工业系统,凭借优秀的外语基础,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思维,在各行业崭露头角。
同时还有一大批“幼童”进入了海军系统,先后有29人成为福建水师和北洋水师的骨干力量,其中的蔡廷干更是坐上了海军元帅的位置。曾经的他们被怀疑不忠于祖国,而这批进入海军系统的“幼童”,正是用实际行动给当初指责他们的权贵们回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在中法海战和甲午战争中,先后有7名“幼童”以军官的身份为国捐躯,以鲜血证明了他们对祖国的忠诚。
除了上述工业和军事领域,许多“留美幼童”在外交政坛和教育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喊出“中国没有死”豪言的天津大学创办人蔡绍基、末代皇帝溥仪婚礼上的伴郎,外交家梁敦彦、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山东大学第一任校长周学熙、首位美国华人律师,晚清“法科进士”张康仁、美国华工的“保护者”李恩福……都是这120个“留美幼童”中的一员。
1962年,102岁高龄的邝荣光在天津辞世,他是留美幼童中最高寿的一个。随着他的飘然离去,留美幼童的故事画上了句号。
05
结语
在外求学的“幼童”们从未忘记自己那多灾多难的祖国,比如梁敦彦在一次演讲中,痛斥了沙俄侵吞中国领土的无耻行径;蔡绍基的《鸦片贸易》,揭露了英国可耻的鸦片贸易,并代表那一批“留美幼童”,用英语喊出内心的声音:“中国没有死,她只是睡了,她终将会醒来,并注定会骄傲的屹立于世界!”
面对这一段掷地有声的豪言,同是“英文演讲”,百多年后个别口口声声“某国空气香甜”的“优等生们”,是否会道一声羞愧?
这样一批优秀的人物,不能被历史所遗忘,他们留给后辈的印象,不应该仅仅是历史书中那张模糊不清的合照和寥寥数字的粗略介绍。今天,我将他们的故事分享给各位,希望他们的故事也可以给各位带来感动和震撼。如果您对他们的故事感兴趣,推荐您去看一部5集的纪录片,专门讲述他们的经历,纪录片的名字,就叫做《幼童》。
如果觉得好看,欢迎评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