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成长的边界》

本书部分挑战了教育学上的刻意练习。

全书开篇就比较了两个个例。

从小进行专业化刻意练习的泰格伍兹以及早期尝试了多样化项目的晚熟选手费德勒。提出了本书的核心观点:晚一步走向专业化更可能获得较大的成就。

按作者的理解,当你早早进入了某个专业领域深入以后,认知自然就会缺失了广度。极易变得认知狭隘且盲目自信。而现代社会可能更需要兴趣广泛,随着自身的不断进步,能够具备多样化视角和体验的“通才”。

进一步来说,“赢在起跑线”的教育模式,比较适合场景一再重复,规则相对明确,反馈及时且精准的领域。比如大多数的体育运动项目、部分乐器以及棋牌类项目等。

作者举了不少例子来证明一些画家、音乐家的成长历程中并没有受过严格的教育约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些家庭极少在事前就约束孩子。而是鼓励他/她去探索。发现自己的擅长或者爱好。这是一种培养创造力的教育方式。而虎妈的育儿经则有大量的条条框框。

最好的学习之路道阻且长,不仅进度缓慢,而且在当下很可能表现不佳。但是,学习中面临的这些困难,正是为了让人在之后表现得更好。作者引入了“合意难度”的概念。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短期看具有挑战性,使进程变慢,也让学习者气馁。但从长远是有益的。这里,间隔期和测试、建立联系和交叉练习等概念都有利于学习和巩固。

书中解释了为什么世界各国的智商测试都表明人类的智商普遍在提高。实质上是因为现代化程度提高,教育的普及和信息的暴增后,使得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引发的。书中引用了弗林的话:我们是戴着科学眼镜来看待这个世界。也就是王东岳老师说的,我们的认知都是有规定性的。我们所以为的真理,其实都不是自己的直接经验,而是通过社会已经建立的各种模型来理解的信息和关系。

对于早教项目到底有没有效果,书里做了相对客观的分析。目前来说,早教教授的大都是“封闭”技能,也就是通过反复练习就能掌握的技能。而这些技能不会带来持久的优势。只有着眼于开放技能,才能支撑后续的迭代学习。“教会阅读不是长期优势。如何在上下文寻找线索并联系在一起,从而理解阅读材料才是长期优势。”

此外,作者认为,早教对全社会是有利的。它能让学生和老师更多的沟通交流,从而减少问题孩子的产生。

记得心理学上有个“棉花糖实验”。也就是考验孩子对糖果诱惑的耐受力。我一直是被灌输说:忍得住不偷吃的孩子长大以后成就比别的大。然而,新的跟踪证据显示并非总是如此。忍不住的孩子长大后也可以获得大的成就。道理很简单,性格是随着环境和时间可以改变的。据说,心理学上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也存在重大问题。所以,对于这类心理学上所谓因果关系确定的实验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警惕。

虽然这本书当下十分流行。但是它并没有说服我通才一定优于专才。我认为这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概念。

在我看来,王云五先生对知识结构的观点更为科学,也就是“为学当如群山式,一峰突起众峰环。”作为个人来说,多交流,多听取不同意见,尤其是专业领域外人士的意见一定是有益处的。而这些兴趣爱好以及非专业知识,应该是用来更好地促进专业发展,而不是和专业性对立起来。

我宁可一个专才来开飞机,寻医问诊,但是可以和一个通才把酒言欢。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成长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