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3《纸言.片羽》

今年3月3日,有幸与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之孙梁钦宁先生会面,惭愧的是我没有好生研读过梁先生著作,只记得先生曾说起梁先生有“中国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化”言论。

这个观点,也是辜鸿铭著作《中国人的精神》的中心思想。而且辜比梁研究得更深入。辜鸿铭认为,中国文化在先秦时代就已经达到高度成熟的状态,达到智慧巅峰。而西方文化则晚熟,认为“西方文化,核心特征就是相信不可信的东西”,这或许与西方宗教的有神论存在关系吧。西方人指责儒家思想是死的智慧,几千年停滞不前不再发展,辜鸿铭回答:“都到顶峰了,还怎么继续发展?好比如你爬山都登顶了,还怎么往上爬?”

看到这样的言论,好生的长志气,但随即内心提醒自己,不敢妄自尊大。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语出《论语.学而》)

应油田某单位邀请,下周去为基层职工讲授国学,思虑再三,选择了课题《我们这个时代的学习》。这个课题最早是去年在井冈山干部青年管理学院为油田团干的授课内容,因为当初构思时花费很多工夫,不忍丢弃,便不断升级更新,如今看起来,仿佛有了些新模样。

我将学习分为小学、中学,大学,做这样的划分,与当下教育体制的分层教育有所不同,此处之小学中学大学,指的是人在不同年级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和价值标准。、

在“小学”一章中引用了“洒扫应对进退”,出自《论语.子张》。洒扫,意指能够基本自理的生活技能,比如孩童要学会早晚刷牙,中国人的孩子要学会拿筷子吃饭,要学会自己穿衣戴帽等等,这是自理的基本常识;应对意指言语交往能力,明白见到不同长辈该如何称呼,简单的待人接物该怎样应答等等,这是言语的基本常识;进退意指做孩童的基本礼仪,进入父母、师长的房间前要敲门,得到应允后方得进入,听父母训话时需站立,没有得到允许不得坐下,坐下时不得跷二郎腿,训话完毕得到应允后方得离开等等,这是行为的基本常识。

“小学”一章,核心词是常识,就是最基本的、最基础的生活技能。很多父母喜欢包办孩子的一切事务,只要求孩子专心学习,其他一切事务无需操心,最后搞得孩子只知傻读书本知识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甚至到了十几岁年纪还不懂得如何自己烧熟一口饭吃,没有父母照顾便要饿死。

今人将孩子分为学龄前与学龄后,进入教育体制之前称为家庭教育或者学龄前教育,到达年龄后进入学校接受正规体制教育。对于学龄前教育,《论语》中也有论述,大概就能对应该今日话题。

孔子说,小孩子(学前教育)应该是这样,首先要学会人伦常识,在家里懂得孝顺父母,在外面懂得尊敬年长者,这个范围还基本是在家族范围内。其次是做事谨慎,讲究信誉,答应小伙伴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否则便不要轻易向他人承诺。借人一张草稿纸,就还人一块橡皮,吃人一个苹果,就还人一个梨,这就涉及家族之外的社会空间。第三层的空间更大,泛爱众,字面理解就是广泛地去爱护大众,爱护更多的人,将在家庭家族中对父母的孝爱,对长辈的敬爱,更多地给予社会上更多的人。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你爱别人,反过来就会被他人所爱,一个被人所爱,得人欢迎,受人爱戴的人,不但是建立社会自信心的基础,也是将来走从事更大范围社会劳动的基础。

第四层是“亲仁”,亲近那些有能力,有道德,有思想的人。农村话说“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跳大神”,孩子的世界是一片空白,在最初的阶段需要成年人去书写,你给予他怎样的东西,他的世界便是怎样的模样。

孔子的学龄前教育方针就是,先要懂得人伦,不晓得孝敬父母尊重长者的人,纵使满腹经纶也等同于猪狗禽兽。其次要知道讲这种爱广泛地扩延出去,以爱和尊重他人来获取更多人的爱与尊重,这是一个人将来在社会上能够整合资源,能够取得人生成功的基础。第三要有选择性地谦虚学习,向那些有德行,有思想的高人学习。

掌握了这些,好吧,可以去学校上学啦。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0793《纸言.片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