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秋,长江之歌(43):柳浪闻莺小瀛洲

长篇散文游记·连载


10月13日(2):浙江杭州·西湖柳浪闻莺·小瀛洲(三潭映月)

        对于这繁华整洁的城市,我们非常感兴趣,也一下子喜欢上了她。在通向西湖去的一条宽敞洁净的马路上走着,我们感到格外地舒坦。来到湖滨公园渡口,从此处可以乘船去外西湖的湖心岛小瀛洲,看驰名中外的景观“三潭印月”。我们上了游船,坐在船尾。抬眼一望,迷雾濛濛的西子湖,把背景上的南高峰和北高峰,隐约透露给我们,用“苏堤”的线条挑逗着我们。

        游船轰然启动,把船尾一群小梭鱼儿“倏”地吓跑了。不期而至的雨,又下起来,让人反而有了对老天的敬意:它把西子湖淡淡地裹住,更见其别致丰腴。船尾翻滚着翡翠绿的水浪,翻飞着珊瑚似的雪白浪花,在我的臆想中,更有几只水鸟翩翩翱翔……渐渐地,“柳浪闻莺”(“西湖十景”之一)被远远地荡漾开去,岸长了,景阔了,天边广袤了,西湖的姿色也素雅优美起来。啊,这真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第二首)。

柳浪闻莺(宣佳宁摄,选自浙江摄影出版社《西湖山水》·感谢作者,侵权删除)


        不多会儿,小瀛洲到了。我们从岛北码头上岸,一下子被裹入绿色的水灵灵的烟雾中。


        放眼望去,小瀛洲这个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呈现眼帘。她又名“三潭映月”,为“西湖十景”之一,享有“西湖第一胜境”美誉。她有着环形堤埂和堤内放生池,池内有小岛,岛又有堤桥与之相接,形成个“田”字,湖中有岛,岛中有湖,非常奇特。


        我们沿着小瀛洲左岸(东岸)漫步,偷眼西湖绿波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那“柳浪闻莺” 因春光黄莺已逝,而如美人般似睡非睡的慵懒之态;而小瀛洲则如沐浴的“杨贵妃”,弯着峨眉,呡着樱唇,让天堂的甘露,从她那丰腴的肌肤上轻轻滑过,尽显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唐·白居易《长恨歌》)的娇媚情态。


人民币1元上的“三潭映月”


        走不多远,忽见前面人影浮动,(爱人与表姐)倘若不费点劲儿踮起脚尖,还只能望其项背呢!但见湖中烟雨迷朦,三塔鼎力,这便是有名的“三潭印月”了。天启年间,三座瓶形石塔在池南重建(曾毁于明初),三塔高均在2米左右,相距呈每边62米的三角形。《西湖志》说:“月光映潭,分塔为三,故有三潭印月之目。”也有传说“三潭印月”是一只大香炉的三只脚,而这只大香炉则倒扣着一条黑鱼精,香炉的三只脚伸出水面就成了“三潭印月”。据说,在月色如银的夜里,塔腹中空,内燃烛火,辉映湖面,圆洞投射光芒,宛若明月浮光,真假难辨。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阳历9月21日),想必“皓月当空,水天相映,塔中点燃蜡烛,与明月上下争辉。赏月游湖者摇浆前来,搅动满湖银辉,寄托无限悠思,怡然忘归”(来自百度百科)吧。

老叟枕波·三潭映月(本文作者摄于1983年)

        我们恰好驻足在“老叟枕波”(我取的名哦)妙景处:一棵百年老树,须眉虬髯,皓首苍颜,整个躯干横卧水面,似乎因耳背,才俯身聆听西湖的窃窃召唤,亦像是在喃喃述说寿终正寝后的心愿——这位当年吸吮西湖水长大的老者,能有什么样的心愿呢?西湖不仅养育了它,还以百年映月烛光,慰籍着它孤独寂寞的心灵……


        往前有一座门楼,经过“我心相印亭”(注:“我心相印”是佛教禅语,意思为:“不须言,彼此意会”),之后我们在一个水上大平台“三潭映月御碑亭”小憩片刻,扶栏静观雨中三潭,眺望花港,翘首九曜山、南高峰,那滋味好惬意。

        走过“三潭映月”,已转到了岛的西南面。抬眼一望,对岸那长长的绿带是什么啊?烟雾里隐约可辨栱桥、绿柳、连环小亭,莫不是著名的“苏堤”吧。真是移步换景,在岛的正北偏西面湖中,又出现了两个更小巧玲珑的岛屿,郁郁葱葱,楼台隐现,那便是“湖心亭”和“阮公墩”了。两岛与三潭印月岛鼎足而立合称“湖中三岛”,犹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蓬莱三岛,所以又称“小瀛洲”。

“湖心亭”和“阮公墩”(本文作者摄于1983年)

        湖心亭,中国历史上四大名亭之一(其它三个为醉翁亭、陶然亭、爱晚亭),与三潭印月、阮公墩合称湖中三岛,而湖心亭为“蓬莱”,三潭印月是“瀛洲”,阮公墩则谓之“方丈”。

        虽然我们无法登临湖心亭,但西湖十八景之“湖心平眺”,早已挑动了我们在湖心亭极目四眺,将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的想像。(注:如果当时有时间的话,一定要登岛去看清 乾 隆在亭上题的匾额“静观万类”,以及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

西湖十八景之“湖心平眺”(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而阮公墩为西湖中的一座绿色小岛。这座小岛,是纪念清代著名学者阮元的,因为他对浙江文化的发展、着力保护古代文籍以及治理西湖,都有很大的功绩。清嘉庆五年(1800),浙江巡抚阮元主持疏浚西湖,以浚湖淤泥堆积成岛,而后林木芳草自然天成,湖水漫浸不饰雕琢。从景观上讲,“阮公墩”因远望如碧玉环绕,便以“阮墩环碧”列入了新西湖十景。


小瀛州九曲平桥(本文作者摄于1983年)
三潭映月御碑亭(本文作者摄于1983年)

        围着小瀛洲柳岸一圈,逐在一个四角大亭子(小瀛洲)中逗留休息,轻松而随意浏览湖景后,我们信步走向小瀛洲“心怀”。步入九曲平桥,桥上有开网亭、迎翠亭、花架亭、御碑亭,康 熙 御 碑 亭。这不是仙境么?桥亭相连,弯弯曲曲横过小岛。身处桥亭之上,宛若浮宫,四周皆是绿池碧波,奇石或缀岸边,或立池中,池水盈盈,睡莲依依,小鱼翩翩。美景已然模糊了视野,我们几乎什么也寻觅不见。你能说出那些亭榭轩廊、流波浮桥、山石翠柳,是怎样自由地散开而又巧妙地组合?整个小瀛洲又是怎样地飘逸洒脱而又玲珑剔透?我已经不能描绘这番景色,倘使冒昧将一堆美妙的词汇杂糅一块儿,且用之构筑小瀛洲的话,那又会变成什么模样呢?也许,只会亵渎她了吧。


【相关链接】

                                            《杭州西湖·淡定从容》

                                                      (引自2010年9月新浪·完璧的博客)

        由于在“世博会”期间,杭州的游客像是在大假中的那么多,天气也像人气一样的热。好在预先定好了船票,我们很快就到船上去清凉了。风,爽爽地吹拂脸颊;水,轻轻地拍打船梆。心随船行,荡漾在西子湖上。


        休闲,在假期里的自由自在,和从容淡定,与西湖的湖光山色溶为一体。


        远处,湖岸线上全是高楼大厦。有人说它破坏了西湖的景观,我也觉得尽管这应该也算是都市的风景,像海市蜃楼,也是真实的“人间天堂”;但还是离我的怀旧情感相去甚远了……

      (待续)



        注:此文(原标题《1983·秋,长江召唤,我们出发……》,为了标题更具时代背景,也更加含蓄和洗练,故改之)是记叙散文体裁中的游记,且是沿着时间场景顺序,以日记形式和场景变换为行文结构(进行连载);同时,为了使内容更加丰富,采取“时空叠加”的方式,加入了同一空间的不同时段的内容。

        本文为作者断续历时11年于1994年底完成,然后压箱底25年;2019年第一次修改,增强了文中历史事实、时代特征、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史料性与真实性,尽可能做到顾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2020年6~12月第二次修改,对第一次增改再次补进文史地情内容,进一步加强了行游中从感受到感悟的内心演进,并修辞润色完善;全稿约8~9万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1983·秋,长江之歌(43):柳浪闻莺小瀛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