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批改完学生作业,收集了学生学生典型错题,如下:
1.
二、错题病因
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不能心存畏惧。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不能束手无策。教师要探究错误背后的原因,要倾听学生是怎么想的?
错误1片段
师:同学,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这题,不知道怎么做,我是猜的?
师:你是怎么猜的?
生1:我是根据感觉的。第一个是沿高剪开的,第二个感觉是的。
师:第三个哪?
生1:摇头无语。
分析:数学离不开猜想,猜想是要有根据的。在猜想的时候,不要毫无根据的猜,那就是瞎猜乱猜,这样的猜想十有八九是不正确的。学生只是猜想,这只是一种感性认识,缺少验证这一环节,学生思维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了验证、比较、推理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也难以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学生面对此题,不知道怎么做?束手无策。解决问题,一般要经历阅读与思考、分析与解答和回顾与反思三个阶段。阅读与思考这一阶段,是做对题的基础和前提。学生读不好题目,就发现不了关键的数学信息(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不能做到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圆柱的侧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等于底面周长),就不能正确的分析与解答问题(通过计算得出正确答案),更谈不上回顾与反思了。
错误2片段
师: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
生:课本上都是沿着高剪开的,我判断第1个图和第3个图是正确的,通过计算圆柱的底面周长等于长方形的长,第3个图是正确的,所以选择第3个图
师:拿第2图哪?
生:我发现圆柱的底面周长等于长方形的长,但是侧面积展开后不是长方形,所以没有选。
分析:学生在学习圆柱侧面积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沿着高剪开圆柱,发现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通过验证、比较,推理发现了圆柱的底面周长等于长方形的长,圆柱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学生已经掌握圆柱侧面积公式和侧面积推到过程。有部分学生此时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圆柱侧面展开,只能沿高剪开。这种思维定式导致了学生做题的错误。
三、错题药方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错误,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思维的体现。针对学生的错误,就要先教学分析,然后进行错误讲解。
设计如下教学片段:
师:课件出示(原题),同学们,你猜一猜,这题哪个是正确的?
生:猜想。
师:爱因斯但说过:“若无某种大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猜想就是要有根据的猜和想。
师:那这道题目我们的根据是什么?
生: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师:对
师:那我们来回忆一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我们沿着高剪开,把侧面展开,圆柱的侧面积实际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图1)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
圆柱的底面周长就是长方形的长,圆柱的高就长方形的宽。
师:同学们,上面师我们沿高剪开,还有别的剪法吗?
生:不沿高剪开。
师:请同学拿出学具剪一剪,试一试,再剪的过程中主意安全啊。
学生剪完,汇报:
学上1:不沿高剪开,圆柱的侧面我得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你会求这个圆柱的侧面积吗?
生:这个平行四边行的高应该是圆柱的高,平行四边的底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
师:你真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
师:还有其他剪法吗?
学生2:我是这样剪的。侧面积不是一个规则图形。
师:现在利用我们现有知识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生:底面周长等于不规则图形上面这条边的长度。
师:通过刚在的剪,我们发现一个规律:圆柱的底面周长总是等于横着那一条边的长度。沿着高剪开,转化为长方形,更容易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师:现在你能判断出正确答案了吗?
生:第2、3个是正确答案。
四、错题感悟
1.教师要分析学生错误背后的原因
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力,帮助学生不在犯同样的错误是老师的责任。教师要明白学生的困惑,准确分析学生差错背后的原因,倾听学生的想法,了解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已有经验,才能有目的、有效的帮助学生。
2.教师要重视学生错误的收集
爱因斯坦说:“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科学的一大贡献.我们的科学史,只写某人某人取得成功,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的,发现“此路不通”的失败者统统不写,这是很不公平的。”一位学生出错,在班级内分析原因,其他同学就不会出错了,对于整个班级是有贡献的。要为学生准备《错题本》把自己在课堂上做错的习题记录下来,还要经常翻看数学错题本,从数学错题本中淘“金”,“留得残荷听雨声”。
3.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备课,阅读各种资料,把握教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充分利用课件进行直观演示,借助学具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抽象的概念、性质、规律和方法时,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