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未完成:关于生命的思考

“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也许只有在临近生命终点的时候,我们才能彻底放下对名利权情的追求,看清生命的本质——活着才是王道。

《此生未完成》是复旦大学青年教师于娟的抗癌日志,在生命最后的几个月,她将自己的抗癌经历、对人生的思考、短暂人生的回顾等笔之于书,她不想任何一个人像她那样,手提着脑袋摸黑前行,所以她将自己的这些经历和关于生命的思考分享出来,这是她留给同代人的珍贵遗产。

癌症 —— 一场人生巨变

透过于娟老师的视角,我感受到了癌症加之于人类的痛苦,癌症是人生的分水岭,一旦确诊,患者成为了不知道还有没有明天的人,人生的轨迹彻底改变,于娟老师暂停了申请哈佛访问学者的计划,辛苦筹备的能源林项目也没法再继续,想生个叫贝塔的女儿也没有机会了,按照她的话说,她的人生才刚刚有了风生水起的迹象,“犹如鹤之羽翼始丰,刚展翅便被命运掐着脖子摁在尘地里。”此外,还要忍受病痛的折磨和身体的改变,化疗带来的落发,放疗使皮肤灼伤,还要面临是否要割掉乳房和摘除子宫的痛苦抉择,而这些是从患者被确诊为癌症那一刻开始就要经历的,不给他们任何心理准备,要想活下去,只能被癌症驱赶着往前走,如果没有一颗强大的心理,是无法承受这场人生巨变的,癌细胞还没将患者杀死,患者就已经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了。

癌症折磨病患的同时,家属也不能幸免,除了要忍受失去挚爱的痛苦,还要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对于于娟老师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应该是中国的中产阶级了,但在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时(一支赫赛汀两万五,不进医保,每21天打一次),尚且捉襟见肘,需要借钱、卖房,更不用说芸芸大众了,没有治疗时尚是小康家庭,一旦治疗直接变成没房没车的无产阶级。当然,有时也有奇迹发生,比如乳腺癌患者刘姐的老公,巨大的经济压力,活生生把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二级厨师逼成了一个高素质高科技的纳米吸波材料企业家。但奇迹就像癌症被误诊的几率,机率渺茫。癌症无论是对患者,还是家属来说,都是一场人生巨变,父母有可能白发人送黑发人,爱人不敢再奢望执子之手与之偕老,孩子有可能成为一株“野草”。

什么样的人会得癌症?

“为啥是我得癌症?”这是患癌的人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平素没有做过亏心事,为啥会有如此报应?但冷静想想,癌症跟善恶报真的没啥关系,不是说你人好,癌症就不会找上你,你人坏,就注定不得好死,现实生活中好人不长命,恶人长命百岁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于娟老师本着可以给后人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的目的,客观科学,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去分析总结了为什么她会得癌症。

第一是饮食习惯,瞎吃八吃,暴饮暴食,最终成为了那条吃到自己的贪吃蛇。所以还是要健康饮食,选择我们祖先筛选出来的食材,拒绝吃野生动物;且切记,再好吃的食品也得适量。第二是不良的睡眠习惯,通宵熬夜、经常晚睡,透支年轻的身体,最终倒下了。她告诫我们要学会自我控制,网络世界再好玩,也尽量早睡善待自己的身体,“有些事情,电影也好,BBS也好,K歌也好,想想无非是感官享受,过了那一刻,都是浮云。”第三是拖延症,喜欢突击备考以及考各种有的没的证书,不管需不需要,前期散漫不学习,后期通宵达旦强记、死记知识点,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很伤身体,每次都要休息好几天才能缓过来。爱学习是好事,但是不管不顾自己的身体往死里学,就太得不偿失了。第四是糟糕的环境。在挪威这种“无菌”的环境里呆久了,再回到空气污染严重的中国,身体难免不适应,加上长期居住在甲醛超标的房子里,更是雪上加霜。我们是渺小的个体,纵使想改善空气质量也是有心无力,但是让自己居住在一个无甲醛的房子里我们还是可以做到的,前提是你得多上心、多关注。

“千里之堤,始于蚁穴”,身体垮掉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日积月累的不良习惯,所以当你的身体开始发出警报的时候,也许是你该反思自己是否有不良生活习惯的时候了。健康的身体需要需要你善待自己的身体,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再忙,也别忘了停下来;再忙,也不要压缩锻炼的时间。

只有活着,才能奢谈人生

今年跨年的时候,看了一部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它让我想起了于娟老师在书中写的一句话“无畏施”,看到别人的不幸,方才觉得自己有多幸运,自己现在所经历的那些痛苦比起没有未来、没有希望的癌症患者那都不是事。影片中男主韦一航在雨中对心爱的女孩子说的那段话,让我泪目“我这个人走路喜欢挨边走,我坐公交车必须得缩在最后一排,我不想跟任何人产生联系,我怕我刚把我的真心掏出来,我就死了。”这是多么绝望的人生呀,不敢爱、不敢想未来,不敢奢谈人生,因为不知道明天是否还会来临。五岁就得了癌症的女主马小远是一个特别乐观、积极的女孩,花一样的年纪、烟花一般灿烂的青春,如果没有癌症,她的人生该多美丽呀,只可惜人生没有如果。当她得知癌症复发时,她在病床上嘶声呐喊,那一声呐喊是对命运的不甘,是对恋人、亲人的不舍,也是内心绝望的叹息,她多想健康的活下来,享受普通人的完整人生,而这成为了妄想。

于娟老师当得知自己患癌时,人生顿时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活下来,什么副教授、哈佛学者、论文、课题通通都是浮云,都没有比“活下来”来得简单实际。作为一个母亲,她想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作为一个女儿,她想尽为人子女之孝;作为一个妻子,她想与她的光头看这繁华世界。

没有生病前的于娟是个事业心很强的人,“有太多的计划要完成,总是觉得等做好了手头的事情,陪父母也是来得及的。反正人生很长,时间很多。”“总是以为,人生美在太高海阔百舸争流,美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美在一种尝试一种探索,到底可以飞多高,走多远,经历多少。”而生病后,她才彻底顿悟,眼前什么才是她最珍惜的,“无头绪地追逐与奔忙,一旦站定思考,发现半辈子已经过去,自己手里的成败并无多少意义。然后转身,才发现陪伴父母亲人的时间已然不多,发现最重要的幸福已然没有时间享用。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看待人生也更加洒脱,“该有的日子会那么一天天过去,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理应是现实生活最平稳的底色。至于人生梦想,且做个信念,有如锦上添花的金丝线,若不得机会绣上去,不添花也没有啥,也罢了。毕竟,人不能没有心气儿,却不是仅仅活那口子心气儿。”

于娟说“人越是长大,越是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越是不知道想要什么,就越是会去拼命想自己到底要什么。”这里的要什么,我想于娟老师指的并不是物质上的东西,而是能承载自我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的,值得自己追求一生的东西,这是一个很难给出具体答案的问题,就好比如,你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你也无法回答。

但无须替自己悲哀,活了那么多年,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为很多比我们年长的人他们也不清楚他们想要什么。人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认真的对待生活,过好每一天,到头来就是过好这一生。

于娟老师在她生命最后这几个月的关于生命的思考,给了我们当代人一个自我反思的机会,是一个警钟,也是一笔珍贵的遗产,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活着,才能奢谈人生。



图片来源:网络,详见图片水印

你可能感兴趣的:(此生未完成:关于生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