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真牛

        今天上午带领孩子们学习《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这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将科学知识与童话完美结合。主要讲述的是蟋蟀红头和好友青头捉迷藏时,不小心被牛吞进了肚子。危急关头,蟋蟀青头沉着地安慰它,给它出主意,帮助它从牛肚子里逃脱出来。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是贯穿全文的脉络。红头被大黄牛卷到嘴里——进了牛肚子——从第一个胃到第二个胃又回到牛嘴里——和草一起喷出来,这一旅行路线蕴含着牛反刍的科学知识。

      课堂上我让学生走进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板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图,并根据路线图在全班进行讲述。学生们学习状态非常积极,马宗雨、毕广翔、路臻璞三位同学站到讲台上侃侃而谈,并板画了路线图,每个人表现都特别棒。其中路臻璞同学跟前两位同学不同的是:红头最后被喷出来的位置是鼻孔。全班同学质疑说:“错了、错了,最后打了一个喷嚏,红头一下子给喷了出来,应该是嘴巴不是鼻子。”我接着说:“对呀,你弄错位置了。”这时候,路臻璞走到我跟前一本正经地说:“张老师,你小时候有不舒服呕吐的经历吗?是不是吐的时候也有可能从鼻子里出来,因为鼻腔和口腔是相通的。”我愣住了,小家伙有理有据。是呀!孩子说的也有可能呀?我们小时候不是也有从鼻子呛出食物的经历吗?

        我又打开了课文,和孩子们一起研究了一下文中的原句:“阿嚏!”牛打了一个喷嚏,红头随着一团草一下子给喷了出来。我抓住“一团草”这几个字让孩子们去推断,结果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还应该是口腔,最后路臻璞说“张老师,看来就是口腔,鼻孔只是少量的食物,不可能是大量的喷出来。我还看了课本的插图,里面还有口水呢!”这个机灵鬼!

        这个课堂小插曲让我明白了,教师不是课堂上唯我独尊的权威者,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学生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才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小伙子,你真牛!你的未来也一定前途无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你真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