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焦虑,不轻视青少年心理问题

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们不是过于焦虑,就是过于轻视。

前几天我借用了中科院心理所的祝卓宏教授的研究资料《孩子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十二大信号》在微博上进行了推广。

之所以把这篇资料找出了给大家看,是因为很多父母根本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我接诊的近千例问题孩子的个案中,孩子轻微心理问题父母就求助的不到10%,剩下的大部分是孩子不折腾的父母想跳楼,觉得自己实在弄不了这个孩子了,或者是孩子就坐在家里不出门了,抑郁了,自虐了,厌学了------他们才想到自己的孩子可能有问题了,否则一概认为孩子没事。

很多父母把孩子的心理问题简单的当成了学习压力或者青春期的叛逆问题,而并没有想过这可能是孩子的心理出了问题。

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障碍专家郑毅教授在其著作中给出这样一组权威数据显示:

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中国的中小学生有三分之一、大学生有四分之一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把这些资料拿出来并不是为了吓唬家长们,大家也别看了资料之后说我家孩子怎么十二条都占了,我孩子反正就这样了,我不管了!还有一部分家长是看了资料之后是焦虑的睡不着觉了,觉得孩子的成长怎么这么难呢?当然还有一部分非常坦荡的家长认为,我家孩子好的很,谁家孩子不是这么过的呢?

无论那种家长,为了不误导大家,今天我再次解释一下关于心理正常和不正常,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这件事情。请看黑板:

首先先明确一点我们大部分都是有点心理问题的心理正常人士。

越是靠近右边箭头的方向,越说明这个人心理健康的程度比较高,而且往往一个人心理越是健康他的人际关系,工作成就也就越高。但是没有绝对的心理健康的人,我们都在这条线的某一个点上,当然越靠近右边的箭头越好。

假设一下自己的生活,大部分时间我都快快乐乐,偶尔我会失望,焦虑,恐惧,但是过会儿我没事了,我就是心理健康的。

但是一件事情也可能影响我好多天,这个时候我就知道我有了点心理问题,这个时候我可以找朋友,找长辈,找咨询师,轻松的解决掉他,这是说明在这个时期我有了些一般的心理问题,但是时间短,影响小,甚至不需要治疗,我好了,我依然是个心理正常或者说心理健康的人。

对于青少年来说当他能够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够正常上学,交朋友,遵守记录,适应社会环境,我们就可以说这个青少年是心理健康的。

可是当我们的点逐渐向左移动,超越了一般心理问题:我可能不开心很长时间,我自己根本调节不了,而且已经影响到我的生活了,这个时候我需要专业求助,比如抑郁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等等,我们就称之为严重心理问题,也叫心理障碍。这是需要心理学界定的,不要自己给自己扣帽子哦!

顺着严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继续向左移动,我们就进入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者说心理不正常的范畴了,同样越是靠近左边,说明问题越是严重。

比如说精神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等等。这个时候病症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我们的学习,社会交往,社会功能只能寻求精神疾病科的专业治疗,但是极少部分人处于这样的状态

别说是孩子了,其实很多成人都会忽略自己的心理问题,是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在心理健康和严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之间的点徘徊,对工作,学业,生活,社会交往等社会功能的影响没那么严重,只是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不适感会持续的时间特别长。

有个最明显的例子,当一个人抑郁的时候,他身边的人会觉得:“你不就是不开心了吗?你不就是对社会不满,对家庭不满,你没啥事儿啊!不好好过日子,不好好学习,我好吃好喝供养着你,你想干嘛呢?”他们无法理解当事人流泪,痛苦的感觉。

可当事人可能已经在思维中经历过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生死问题考虑过几十次。他的苦闷,担心,没人能够理解,甚至说了,还会被误解,但是又自我消化不了,这个时候就容易出现恶性事件(患者耽误的时间越长,恶性事件出现的几率越高)。

所以面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时候,我们别焦虑,也别轻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担心的睡不着觉,解决不了问题,放任不管,甚至攻击孩子,只能让孩子被二次伤害。

作为父母这个时候第一积极求助,第二积极改变自我的认识,拓宽视野做孩子的同盟军才是最重要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焦虑,不轻视青少年心理问题)